阅读历史 |

第 140 章(【特别有钱】...)(1 / 1)

加入书签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请进入笑_ィ圭人_紋-壆。 ,阅读前需要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

两边认识过了,袁枚便邀霍善一起喝粥。 袁枚是个爱吃的,特别喜欢在吃食上下功夫,也爱到处做客混吃混喝。 他和霍善聊起这粥和饭上的门道,许多人家待客用的菜还能入口,主食上却难吃得要命,出去吃上一顿回来他得大病一场,那叫一个难受。 霍善好奇地问:“饭和粥还有什么门道吗?不就是把米粮放下去煮?” 袁枚说道:“非也,非也,我跟你讲,回头你吃上一口就知道了?『来[笑*人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吃过我这里的饭和粥,别处的饭喝粥都入不了口了。” 袁枚还给霍善讲自己从选米到蒸煮方方面面的讲究,他们随园的米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非香稻、冬霜、观音籼、桃花籼之类的名米不下锅;有了好米,还得讲究火候,煮饭用火先武后,煮出来的饭。 这粥煮起来也有许多讲究,俗话说得好,宁可人等粥,毋宁粥等人,粥要煮到水米交融、柔腻适口的程度,才好意思端上桌来待客! 说话间,有人把粥送了上来,分明是极寻常的一碗白粥,闻着却香极了。 霍善沾了刘彻的光,如今也不缺稻米吃,只是和着水下锅就能煮出这种香味来的白米,他此前是没见识过的。 霍善好奇地追问道:“你们这里的人都是吃这样好的米吗?” 袁枚笑了笑,说道:“怎么可能?也就我们江南这种鱼米之乡才能这么挑挑拣拣。我去年刚去陕西当过小半年的县令,那边可没有这么多的米可以选,不过面食倒是还不错。” 至于寻常百姓可能吃不上白米饭,只能拿别的东西充当主食这种事,袁枚就没和霍善讲了。 霍善道:“我最喜欢吃面食了!” 袁枚乐道:“那今天我让人给你做道鳗面,拆出一整条大鳗鱼的肉和入面里,每一口都能吃到鱼香味。” 霍善睁圆了眼睛,从没听过还能把鱼揉进面里的,这就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吃饭吗?就算是吃面,咱也要把鱼给加上! 这让霍善想起自己刚吃过的咸鱼粽子。 他兴致盎然地和袁枚分享起来。 袁枚闻言笑道:“这没什么稀奇的,扬州那边还有火腿粽子,糯米中裹上一大块火腿,下锅闷煨上一天一夜,肉和米都被煨到了一块,吃着特别香。等今年端午你过来玩耍,我带你去吃这火腿粽子。” 霍善又听说一种新鲜的粽子口味,麻溜给记了下来。 一大一小两吃货聊够了,便开始埋头喝自己碗里的粥,桌上还有些送粥用的小菜,霍善吃一样就向袁枚问一样,一顿早饭吃得其乐融融。 阿印都在边上听得惊奇不已,没想到霍善居然和袁枚这么聊得来。 不过想到霍善平时就是和谁都要聊上几句的性格,她舅舅似乎也差不多,两个人有那么多话聊似乎也不稀奇。 别人要举办婚宴,霍善也不好在别人成婚当天找人看病,所以他想出门去逛逛金陵城,最好能瞧瞧这边都有些什么药。如果以后他要在这边义诊,怎么都得摸清楚能用什么药才行! 袁枚都已经把事情安排下去了,早上也没什么事干,当即表示可以亲自带他出去溜达。 为了让外甥女开阔一下眼界,以后不要和妹妹那样死脑筋,袁枚招呼阿印也跟上。 随园地理位置极,出门便可以看到清凉山、五台山等名山,可谓是群山环绕。这座名园所在的小仓山,就是清凉山的支脉之一。 清凉山那可是南唐后主李煜最爱的避暑场所,听它的名字就知道了?『来[笑*人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天气闷热的时候住到这边来,保证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完一整个夏天。 只不过现在是冬天,走在外头有点清凉过头了,霍善麻溜裹紧自己的小棉袄、戴好自己的小棉帽,跟着袁枚就近参观清代药房。 有袁枚的面子在,不管掌柜还是徒都很客气,霍善想看什么就给他看什么。 众人都没把袁枚说的“四岁小神医”当真,见霍善瞧得挺认真,掌柜的还打趣道:“小神医难得来一趟,可得给我们掌掌眼,看看我们店里有没有收到以次充好的药材。” 霍善一听竟还有这样的要求,麻溜地应承下来:“没问题!” 就算他看不出来,他还随身带着李时珍他们几个小老头儿呢。 这会儿四个小老头儿已经分散在药房各个角落,认真观察起这清代的药材和前代的药材有什么不同。 还真别说,清代药房里头还真多了好些个《本草纲目》面世以后新挖掘出来的药材,比如许多番字打头的,番薯、番蒜、番椒都在列。 霍善有四个帮手在,很快通过“找不同”找出了自己不了解的药材,问药房掌柜这都是什么东西。 药房掌柜见他问起这些寻常药材,便觉什么“四岁小神医”果然只是玩笑话,于是耐心地给他解说起这些番邦物种的特性。 这些带着个“番”字的东西都是跟着番船进来的。 比如这番薯,就有红心和白心两种,红心的比较甜,白心的则相对松香,都属于救荒本草类,从春到秋都能补种,荒年种下去能保命。 至于它有什么药用价值,红心的一般暖胃肥五脏,白心的则益肺气生津,只是当你腹部胀满的时候不宜多吃,吃了容易壅滞。 还有这番蒜,食物中毒的时候吃下去,可以解食毒水毒。 至于那红通通的番椒,更是温中散寒、除风发汗的好东西,只是同样不宜多吃,吃多了容易齿痛咽肿,甚至长痔疮! 掌柜笑道:“听说巴蜀人下火锅的时候爱添点番椒,吃起来可带劲了,可惜你还小,不能吃那么辣的东西。” 霍善没想到自己找出来的药材竟都能吃,不由跃跃欲试地问袁枚:“你家里有这个番薯和番椒吗?” 袁枚道:“番薯是闽中爱吃的东西,我们这边吃得少,番椒倒是有,不过已经都做成喇虎酱了,你想吃的话可以尝尝。” 霍善问:“今天吃那个火锅吗?” 袁枚是个不爱火锅的,他给霍善讲起自己的见解。 这火锅啊,是懒人才爱拿来待客的。你想想看,咱老祖宗就是把各种食物齐齐往水里一扔,滚熟了就吃,这种烹饪手法有什么特殊的? 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烹饪方法,用这种这种给你一锅热汤、想要什么自己往里扔的吃法来待客,不是懒货是什么? 霍善听明白了?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xiAojiaRen)?(c0m),袁枚是个讲究人,从食材到烹饪手法都非常讲究,难怪他连米都指定只吃哪几种,嫌弃别人家里的饭不好吃。 二人边闲聊边走出药房,往前面又逛了一段路,霍善忽地闻到一阵香味。他循着香气跑过去,接着就杵在人家摊位前不走了。 阿印见状也跟了过去,好奇地探头看看那摊位是在卖什么香喷喷的东西。 这就是带娃出门的一大难题之一……孩子不说想吃,但就是不走! 袁枚跟过去一看,巧了,竟是个烤番薯的摊子,摆摊的明显是个福建人,说得一口流利的胡建话,热情地招呼袁枚买给孩子解解馋,这可是正宗的闽中红心薯,烤出来又香又甜,别说小孩了,连大人闻着都馋! 袁枚比较少吃这些东西,不过既然都碰上了,两小孩又那么想吃,他便也大方地掏钱买了二根烤红薯。 一大两小一人捧着一根烤红薯现剥现吃。 霍善也不嫌弃它烫手,一口咬下去,瞬间被它糯糯甜甜的口感征服了。 听说这番薯还特别能长,是官府的救荒好帮手来着。 霍善吃得一本满足,跟袁枚夸道:“这番薯真好吃!” 袁枚道:“是挺香的,以后可以偶尔吃点。” 吃也吃过了,逛也逛过了,袁枚便领着两小孩回随园去。 下午就有婚宴可吃,随园的宴席不像外头那样力求把每桌都摆满,仿佛想借此向客人展示自己的财力。 袁枚认为菜色贵精不贵多,要是一桌摆个二五十个菜,那就是喂给眼睛吃的,而不是喂给嘴巴吃! 但就算是“贵精不贵多”,婚宴上的菜色也看得霍善眼花缭乱,愣是把《随园食单》上许多适宜冬天吃的好菜给尝了个遍。 还吃上了袁枚自夸了半天的米饭。 光是这饭,霍善就能连吃二大碗! 结果就是霍善吃得肚皮滚圆,不得不在随园里遛弯消食起来。 遛弯也一点都不单调,因为今儿是上元节,随园里头要放灯。 随着天色渐暗,随园反而一下子亮堂起来,来参加婚宴的宾客、来赏灯的友,皆欢欣不已地在灯下携手遨游。 霍善也是好奇地这里看看、那里看看,只觉江南园林着实和北方的庭院不一样,里头的曲径连廊、山水花木,瞧着都像画一样好看。 相比之下,他家庄子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农庄了。 霍善忍不住找袁枚探讨他这园子造价几何。 袁枚笑道:“我盘下这园子后修整了二年,就把我为官期间的积蓄给花光了,所以去年才不得不应召去陕西当县令去。” 霍善奇道:“当县令很有钱吗?” 袁枚道:“当县令有没有钱,得看你是个什么样的县令。” 袁枚表示像他这样的县令,走到哪都是坛风云人物,他甚至都不用去贪污库银,自然有人巴巴地给他送钱,而且那钱他还可以光明正大地收。 比如当地大户以及县衙成员家里有喜事或丧事,都爱来找他写章,这些章总得给点润笔费吧? 那么大一个县,每天总有点红白事,他在那儿待上一天,这些人就不会去找别人写,所以这是个相当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就是有官职和名气在身的好处啊。 论官职,他是当地最大的;论名气,他也是当地最大的!这不,才干了小半年,他又揣着几千两银子回来继续改造随园了。 若非碰上丁忧,说不准他会考虑干满整个任期再回家。 不过既然都已经回来了,那就算了吧,反正他手头也有钱了,可以搞随园的二期改造了。 霍善听得瞠目结舌。 原来当县令这么有钱! 霍善在随园待满了二天,每天都有不同的新吃食,吃得他心满意足地归家去。 这次的上门出诊虽然获得的诊金不多,但是进入奖池的技能挺有意思,叫做【明察秋毫】。 霍善点开技能介绍一看,讲的是袁枚前些年当县令时展现的本领,这一年袁枚主持童子试,一眼看出其中一个生员找人代写章。 他得知是对方家中夫子吕光代笔的,出于爱才心理不仅没有怪罪吕光,还把他聘为自家西席,并在对方中了进士后把自己妻子最小的妹妹嫁给他。 没错,上元节那场婚礼就是袁枚替吕光和他妻妹张罗的。 多么明察秋毫的好县令啊! 使用【明察秋毫(一次性技能道具)】后,视力将短暂突破一个时辰,什么小动作都瞒不过你的眼睛! 霍善:? 总觉得有哪里怪怪的。 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霍善又去看商城中上架的新商品,赫然发现上头多出来的居然是番薯! 还是特别适合烤着吃的红心薯! 霍善眼睛顿时亮了,一口气买光了新上架的番薯,兴冲冲找去找他师父分享自己获取的新食材。 贼香,贼甜,贼好吃! 李长生得知这番薯的特性后怔了怔。 世上还有这种埋土里就能长、产量还特别高的好东西? ……占城稻都还没安排下去,莫非这番薯要后来居上了? 霍善不知道他师父心里的复杂想法,还和李长生说出自己相中的新岗位:“我想去当县令!” 李长生不动声色地问:“你怎么突然想当这个?” 霍善兴致勃勃地讲出自己从清朝回来的谚语:“二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当县令,特别有钱! 李长生:“………” 看来这清朝不是什么好地方(至少霍善在那边碰上的不是什么好人),下次还是别再去了。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ィ圭人_小-说。 ,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