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0(1 / 2)

加入书签

“这照得也太清楚了吧,连我这根胡子比周围的长都能照出来。”

他把玩着手里的镜子,眼神中是满满的惊叹。

少许,他抬头看着陈云州说:“陈大人,能够将这个镜子卖给下官?”

陈云州有点意外,郑深平日里并不在乎外物和容貌,身上翻来覆去就这几件衣服,没想到竟还对镜子感兴趣。

他笑着说:“什么卖不卖的,这个玻璃镜子本来就是准备送给你的。”

这次总共做了三个镜子,给夏喜民一个拿去做样品了,留了一个做纪念,以后若是庐阳有了玻璃陈列馆或是纪念馆之类的,第一次造出的玻璃镜子非常有意义。所以这块镜子连同做废的那块玻璃疙瘩球,陈云州都打算收藏起来。

最后剩下的这块,自然是要送给郑深,感谢他的支持和帮助。

若没他的支持,陈云州不会这么快就在庐阳站稳脚。在职场见多了物种的多样性,如今碰到郑深这样的同僚老前辈,陈云州是打从心底里感激。

郑深也不是那种忸怩的人,闻言拱手道了谢,然后掏出手帕小心翼翼地将镜子包好,塞进口袋里,又觉不妥,取出来放到了胸口。

陈云州看他这副珍而重之的样子,笑道:“郑大人,现在咱们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以后会有更透亮的镜子,坏了给你换个更好的就是。”

实在不必如此小心。

郑深笑了笑没解释,收好镜子。

随后两人又去逛了一圈红薯地,地里的红薯苗已经长到手掌那么高了,水灵灵的,非常喜人。

郑深艳羡地说:“你们这地里只怕都要比我先插种了。”

陈云州看了他一眼,这能怪谁?

郑深又想起自己奢侈地炒了一盘红薯藤,顿时不想说话了。

郑深说得没错,陈云州开出的条件实在太好了,告示一贴出去,立即在县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要搁了别人,这样的条件,他们是肯定不信的。

但陈云州的名声实在是太好了。

从五平寺的案子,再到低息借粮,还到最近官府借农具送种子鼓励百姓开荒,这一桩桩事都让百姓对陈云州的话深信不疑,推崇至极。

有些感恩的直接表示:“陈大人要买家奴,别说给钱,以后还发月钱,每个月还让他们回来,就是一文钱都没有,我也愿意让我家那小子去试试。”

“我没小子,只有闺女,我也可以让我闺女去试试。”

这话让不少人的心思都活络了起来。

陈大人年仅十八,长相俊俏,听说还是状元郎出身,有本事长得又好看,还未曾娶妻,只带了个老仆了来了庐阳,这么久了,他身边也没个人伺候,若是自家闺女侄女能在他跟前近水楼台,岂不是美事一桩?

存在这样心思的人不少。

门第不错的琢磨着陈大人这样的女婿打着灯笼都难找,门第低的,觉得自己姑娘给陈大人做小也是自家占便宜,于是一个个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搞得大街上的胭脂铺子里的东西都卖光了。

于是三日后,官府正式买人的日子,衙门外排了两支长长的队伍,一支是精壮的汉子,另一队则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

而且里面不知有普通人家的姑娘,还有些大户人家的闺女,婢女在一旁给她们擦汗喂水。

这哪是来卖身为奴的啊,这简直是来当少奶奶的。

郑深扶额,怪他,事先没限定性别。可告示里也说了,有门手艺的优先,其次是力气大,身体壮实,干活踏实,没有恶习和恶行的年轻人。

这一看就是招壮实汉子干活的。

现在搞成这样,不知情的还以为是给县太爷选小老婆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