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章 李嗣源为何不知太子(1 / 2)

加入书签

林从被自己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吓得一惊。

可随即林从就觉得自己肯定是脑抽了,要不怎么会有这么荒谬的想法,觉得他后爹不知道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呢!

是个人就应该明白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啊!

他后爹就算是文盲,也不至于不知道吧,毕竟,这可是常识啊!

可若不是不知道,他后爹为什么会说出“文武百官嫌朕老,打算立太子,撵朕去河东养老”,毕竟就算立太子,历朝历代,也没听过立了太子就把皇帝撵去养老的。

而且这话是他后爹急怒下说的,显然是真情实感,不掺水分。

想到这,哪怕觉得再荒谬,林从也忍不住想,难道他后爹真的不知道立太子的真实意思?

否则除此之外,这整个事没法解释啊!

可不知道立太子的真实意思,这个可能么,就算是他后爹大字不识几个,几乎是文盲,可这超出文盲的底线了吧,就算去拉个目不识丁的寻常百姓,也不至于不明白太子是什么意思。

毕竟,这玩意是常识啊!

常识?林从想着这两个字突然愣住了。

林从发现他好像忽略了一件事,常识这玩意,好像得从小生活在某个地方受周围潜移默化才有吧。

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中原呢?

林从忍不住想起前世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就是留学生出国留学问题。

学生在中国上完高中或者大学,然后出国留学,一出去首先就是遇到语言上的障碍,因为交流不畅,许多留学生会逐渐不敢开口,变得沉默寡言,变得自卑,然后有许多留学生在外面留学四年,依然融入不到人家的文化圈,人家说起一件事,仍然一脸懵逼。

这还是留学生,是处于学习最好阶段的年轻人,尚且如此,那如果出国的,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呢?

就算在外国慢慢地学会了外语,并且取得一些成就,可你觉得他就一定能融入到对方的文化圈,理解对方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常识问题。

比较上进,勤于学习的,或许会,可本身就不大学习的,只怕也只是随大流,知道点皮毛。

如果这事换到他后爹身上,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他后爹李嗣源出生时,李存勖的爷爷虽然已经带着族人逃到了大唐边境,在边境安顿下来,开始带着全族给大唐打工,可因为和边境节度使有摩擦,还被驱逐过,李存勖的爷爷还带着族人跑鞑靼待了十几年,一直到黄巢起义,唐朝皇室为了驱逐黄巢叛军,才派使者召回,用来打黄巢。

他后爹李嗣源也是这时才回到中原,可回到中原时,他后爹都十五了。

所以他后爹十五岁还连汉话都不会说,只会说胡语,甚至都没汉名,胡名叫邈佶烈。

直到后来李克用因为打黄巢有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沙陀族才在晋阳落脚,因为周围都是汉人,中原又是□□,大家开始慢慢汉化,学汉话,改汉名,逐渐和汉人无异。

可外表看着无异,里面就真一样吗?

尤其像他后爹这批年纪大的,半路才回来的,哪怕起了汉名,改了汉姓,就真正融入过来了么?

想到这,林从突然发现,他后爹不明白立太子到底是什么,真是太正常了!

他后爹十五岁来到中原,一路跟着他义父李克用打仗,后来又跟着义弟李存勖打仗,光打仗去了,其他的大概也没空干。

等到一朝兵变当了皇帝,又六十多了。年纪也大了,眼也花了。

所以他后爹从十五岁来中原,到现在登基年,他到底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知道多少常识,这都得打个问号。

不过不用想,肯定不多。

而他后爹,除了打仗,好像平日也没表现出勤奋好学。

所以,在文盲加没常识的双重bug下,他后爹不知道立太子是什么意思奇怪吗?

真的一点都不奇怪啊!

而且意识到这点后,林从还发现他忽略的许多地方,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些。

例如经常有人赞他后爹年轻时沉默寡言,为人稳重。

现在想来,是因为他稳重么,是他语言不通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