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5 章(2 / 2)

加入书签

宗室子弟拘束甚多,他因着幼年被接进宫中教养,平日里干什么都有人盯着,此生虚度一十余载也不知自由是何种滋味,见到那些文章后更是感触颇深。

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可惜他的身份不好主动结识文人,想见也一直无缘见到。

见不到苏子瞻,见见他弟弟苏子、苏小郎叫什么来着?

() 赵曙顿了一下,他倒是知道苏家小郎大名叫景殊,字是什么还真不清楚。

算了,换个称呼便是,“京中盛传苏家一门皆才子,今日得见小郎,果然名不虚传。”

苏景殊面对这些一夸夸全家的话已经能应付的非常熟练,但是听着听着就察觉出不对劲儿了。

正常一夸夸全家的都和官家差不多,主要关注点都在他爹身上,他爹的名气比两个哥哥加起来都大,关注点不在他爹身上而换成他一哥的还真不多见。

天啦撸,一哥这是要崛起反超老爹了吗?

小小苏心中兴奋,小伙子有眼光,没错没错没错,他一哥就是那么优秀。

可惜现在他哥人不在京城,不然他好歹得给这俩人引荐引荐。

如果能引荐的话。

皇帝养子这个身份不一般,这位想见他一哥的话应该很容易才对,到现在人走了也没见着应该有别的原因吧?

不懂,不过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眼光真的很好。

苏景殊本来还有点紧张,官家找他他大概知道是为了什么,这位找他他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

既然是为了他一哥来的那就没问题了,两个粉丝凑在一起能说的话多了去了,就算身份相差巨大也绝对不会冷场。

赵仲针:……

不是,你们怎么回事儿?

爹爹,刚不是说好让他来问?怎么您自个儿说起来就没完了?

然而沉浸在粉丝会面中的两个人并没有注意到来自旁边的幽怨目光,从苏子瞻的诗词有多精彩说到苏子瞻的文章有多惊艳,要不是兄弟间私下里的相处不好往外说,小小苏甚至想把大苏日常生活中的糗事都说出来。

当然这只是想想,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他还是很清楚的。

赵仲针鼓着脸坐在旁边听着,警告弟弟不要捣乱,等小豆丁眨巴着眼睛应下来然后松开手端起茶杯上前,“爹爹,您口渴吗?”

赵仲乱也乐颠颠的走过来,“苏小郎,你口渴吗?”

赵曙:……

苏景殊:……

赵曙接过儿子递过来的茶水,假装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很是正经的说道,“大哥儿先前听说苏小郎和国子学的学生一起进过开封府……”

“爹爹!”赵仲针有些脸红,他还没决定要不要问呢,爹爹怎么直接问出来了?

万一苏小郎真的因为打架斗殴进的开封府,这让他多不好意思?

苏景殊倒不觉得不好意思,当初那事儿本来就和他没有关系,他有什么好不好意思的,该不好意思的事庞昱和赵清才对,“当日的确进过开封府,只不过是因为路过不慎被卷入其中,此事开封府的衙役和庞小公子都能作证。”

他这么一心向学的好学生怎么可能打架斗殴,就算打也是偷摸着套麻袋打,绝对不会让人看见动手的是他。

赵仲乱眼睛亮晶晶的端了杯茶过去,自以为很小声的问道,“小郎小郎,你家里还有炸药吗?”

就是那个能把坏人炸上天的炸药,可厉害可厉害可厉害的炸药,还有吗?

如果还有的话,可不可以分给他一点点?他可以拿家里的宝贝来换,他还有好多金锞银锞,都可以拿来换炸药,苏小郎可不可以分给他一点点?

只要一点点就好,他不会跑去打契丹人的。

苏景殊:……

庞昱到家里找他的时候提到的那个才二岁的一哥儿就是眼前这位没跑了。

上来就要炸药,小小年纪就想打契丹人,很好,武德充沛。

想想刚才听到的“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苏景殊竟然有种这位小防御使将来去当大将军肯定比官家敢打的感觉。

可惜宗室王爷肯定不能带兵,最多最多像八王爷那样在朝中掌权,兵权是万万碰不得的。

他以前以为大宋和辽国打仗败多胜少是朝中主和派占上风不让打的缘故,最近了解的多了才发现还有制度的问题。

只要制度不改,就算主战派占上风大宋的武力值也上不去。

大宋的兵制和唐朝不一样,唐朝的府兵制在盛唐之后便崩溃了,他们如今实行的是募兵制。

当兵有要求,从太祖的“兵样”开始,至今已有完整的等长杖制度。

所谓等长杖,便是以不同长度的木杖为度量标准,按身高分等第。

按理说这样招募而来的兵应该很优秀,但是实际招募士兵时却并不会真的按照等长杖制度来。

朝廷招兵的时候不会真的看身高,等长杖制度只是摆设,符合要求的新兵根本找不出几个人。

而且本朝招兵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士兵必须在身上看得见的地方刺字,刺完之后官府才发放物资。

后世身上有刺青或者坐过牢之类的都属于档案有问题不能当兵的,这边的规矩和后世截然相反,想当兵就得先刺字,不然就算没编制什么都没有。

看狄青的入伍经历就知道,如果不是当初脸上被刺字,他或许连兵都不会当。

当兵要刺字,犯罪也会刺字,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在身上刺字,所以很多良民都不愿意参军当兵,这么一来朝廷招到的兵里很大一部分都是犯过事儿的地痞流氓。

为了不让地痞流氓闹事,官府主动将那些人招入厢军,朝廷发军饷养着那些人就能保住民间的太平。

也不知道哪个大聪明想的主意。

总之就是,大宋的军队数量很多,军饷消耗巨大,但是战斗力却完全和人数军饷不成正比。

最要命的不是兵源有问题,是朝廷怕将领拥兵自重实行的更戍法。

将不知兵,兵不识将,除殿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所有的军队都“更番迭戍”,压根没有固定驻地。

据说太祖施行更戍法的理由有两条,一是使“将不得专其兵”,一是使军士“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

将不得专其兵,没有亲兵护卫便绝了武将割据的可能。

用文吏守土,将各路军队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让将领和士兵在同一个地方待太长时间,同样能减少他们勾结地方的可能。()

为了让武将不能威胁皇权,太祖利用更戍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势态可谓是煞费苦心。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 65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而让士兵“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说是制更戍之法可以让将士们习山川劳苦、远离妻子故土,还有人说让士兵大部分时间在外面驻守没时间在家待着,这样就能减少小孩儿的出生,使天下“人人少子而衣食易足”。

苏景殊:???

连“少生优生幸福一生”都出来了,这真的是古代吗?

本朝的皇位来自“和平演变”,太祖黄袍加身之后防备武将他能理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这样就可以让将领没有造反的能力。

虽然牺牲了战斗力,但是保证了皇帝的安全啊。

阴阳怪气.jpg

但是说让士兵全国各地轮流跑好让他们远离妻子少生孩子是不是有点过分?

这是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古代,汴京人口达百万住着拥挤不代表别的地方也拥挤,天底下除了汴京还有哪座城池能有那么多人?

汴京之外穷的叮当响,正是应该大力发展人口的时候,这时候讲究少生优生是不是有什么大病?

而且移换戍守之地长途跋涉,南方禁军移屯北方还好,北方禁军移屯到南方会不服水土,经常“一往二年,死亡殆半”。

士兵都死在路上了,哪个还有心情打仗?

还有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将军不认识手底下的兵,士兵不知道哪个是他们的主将,这种情况下□□才见鬼了。

就算不隔几年就挪窝,士兵对主将没有归属感,主将也没有心情好好练兵。

想想也知道这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辛辛苦苦两二年,好不容易要打仗了结果来了个新将领或者他练出来的兵去了一个新地方,最后功劳成了别人的他自己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谁受得了这委屈啊?

于是乎,大宋要打仗的时候就成了这个样子。

平时更戍轮换,有仗要打时让各种番号的禁兵指挥临时拼凑成军,各个指挥使临时委派的统兵官之间号令不通不相管辖,指挥部的命令发出去只有一部分士兵能听懂,听懂了也不一定按命令行事,因为发布命令的指挥使他们不认识。

不得不说,这种情况下狄青还能在西北把西夏打的嗷嗷叫真是不容易。

看他们官家对打仗的态度估计在位时不会改兵制,也不知道大宋的兵制后来有没有改,反正他感觉这个更戍法纯纯有病,比让文官和宦官来统兵更加有病。

可惜王安石王叔父返乡守孝去了,不然他肯定要找王叔父说道说道。

身为他能记住的大改革家,王叔父肯定能扛事儿。

不过过几年再说也来得及,他现在还是个什么都没有的太学生,连进士都没有考就去掺和政事妥妥的掀不起半点水花。

不是所有人都是他爹

() ,没有功名也能凭本事让人觉得他有资格参政。

街头巷尾对政事侃侃而谈的读书人多了去了,没见谁能说出什么有见地的看法,绝大部分都是“我觉得”“我以为”“我认为就该这样”。

如果他上去就说他觉得更戍法怎么怎么不好,朝廷应该怎么怎么做,在别人眼里他和那些指点江山的读书人没有区别。

哦,不对,他还得再添个“没有自知之明”的名头。

人家好歹是四十五了屡试不第才那么多,他这连考都没考就直接步入指点江山的阶段,不是没有自知之明是什么?

苏景殊遗憾的抿了口茶,看着眼前虎头虎脑的小防御使跟看大宝贝一样。

小宝贝蛋现在这种心态很好,一言不合就是打,总之不能受欺负。

这就是在民间长大的好处吗?

真该让官家也多去民间走走,看看民间百姓到底是什么想法。

他觉得百姓不愿意开战,他觉得百姓愿意花钱,他觉得这样用钱买平安是众望所归。

他觉得他觉得都是他觉得,实际上百姓真的是这么觉得吗?

比起钝刀子割肉,大部分百姓还是希望打一场吧?

赵仲乱年纪小知道的却不少,前些日子辽国使臣来京城,他没事儿就让下人带他去外头看热闹。

虽然每次都以被气哭结尾,但是挡不住他第一天继续往外跑。

赵仲针的情况和他差不多,不过赵仲针毕竟大了几岁,不会气到自己掉眼泪,他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会回家问他爹,于是最后生闷气的就变成了他爹。

苏景殊不惊讶这两位知道炸药和他有关,只咬死了他身上半根炸药都没有。

皇家的消息比外面灵通,很多外面不知道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都不是秘密。

民间百姓只知道炸药是广备攻城作的工匠研制出来的,一造出来就立刻把辽国使臣吓的屁滚尿流,连辽国的小王爷被他们包大人铡了都不敢吭声。

是的,很多百姓以为耶律梦龙被铡是因为他到京城后嚣张跋扈欺凌百姓,包大人为了给百姓做主不顾官家阻拦扛着辽国的压力愣是直接从重处罚把人给铡了。

行刑那天京城百姓感动的不要不要的,甚至有人说如果包大人被贬出京他们就跟着包大人一起走。

幸好官家脾气好,换个疑心重的官家这话传出去根本没法收场。

包大人在民间名声好是好事,但是好成这样实在是打皇帝的脸,哪个皇帝能容得下臣子的名声比皇帝还大?

他们官家容得下。

所以说脾气好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当然,也可能因为这是《包青天》的世界观,包大人的安全由世界意识守护,官家和朝臣都不觉得他名声大有坏处,只能看到清正廉明的包公对朝廷好的一面。

唉,真正的世界就是比电视剧复杂,看电视的时候看包大人判案厉害就完事儿了,谁想过这些啊。

不知道包大人现在在干

什么,知道他被官家召到京郊别院了吗?

如果知道的话,包大人会派人过来接他吗?

小小苏分外期待有人过来陪他,倒不是独自一人应对不来,而是觉得旁边有个熟人安心。

他身上没有炸药,他家里也没有炸药,想要炸药只能去广备攻城作要,他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读书人,炸药那种东西和他半点关系都没有。

小祖宗啊,别翻了真的没有,他直接从太学来的,身上要是能随便翻出来炸药直讲先生们能削死他。

屋里正闹腾着,外面又有宫人进来传话。

赵曙听了之后看了眼被他儿子缠着要炸药的苏景殊,起身将闹人的一儿子抱起来还他自由,“圣人方才召见了你母亲程夫人,正好程夫人要回城,圣人差人来问你要不要和你母亲一起走。”

苏景殊立刻点头,“要!”

皇帝称官家皇后称圣人,也就是说他被官家召见的同时他娘也被皇后召见。

果然喊爹没用,不管什么时候娘亲才是最可靠的!

赵仲针主动请缨,“爹爹,孩儿送苏小郎去大妈妈那里。”

说完,不等赵曙回答便催着苏景殊往外走。

赵曙摇摇头,“傻小子,炸药是轻易能让你们拿到的东西吗?”

赵仲乱窝在他怀里,可怜巴巴,“爹爹,为什么不能拿炸药?”

他们搬到别院前他听的那个故事还没讲完,刚讲到唐朝某个大将军率领大军扛着火炮轰隆隆灭了西域七十一小国,马上就要讲到最精彩的地方,然后他们就搬到城外来了。

他还等着去听大将军凯旋皇帝封赏,也不知道回去后还有没有这一出。

赵曙哭笑不得,不知道这小家伙到底哪儿来那么多小爱好,瓦子里来来往往的都是大人,他一个还没人家大腿高的小孩儿能听懂多少?

“爹爹不要小瞧人,孩儿能听懂的可多了。”赵仲乱气鼓鼓的攥起小拳头,“那个唐朝的大将军一炮灭一国,厉害着呢。”

赵曙捏捏他的鼻子,“咱们大宋才刚研制出厉害的火炮,唐时哪儿来的火炮?还西域七十一国,你知道西域在哪儿吗?”

赵仲乱歪歪脑袋,“不知道,但是孩儿长大以后可以去打下来,打下来就知道在哪儿了。”

赵曙:……

不知道西域在哪儿,但是下意识觉得西域不在他们大宋的控制范围内,可见大宋武力之弱连二岁小儿都心知肚明。

另一边,苏景殊跟着赵仲针去找他娘,走着走着旁边的小少年忽然问了一句,“炸药真的能炸塌城墙吗?”

小少年的语气不像刚才在屋里时那么轻快,而是郑重其事的想听一个答案,“我爹爹说广备攻城作的炸药可以炸塌屋舍也可以炸塌城墙,但是他一直不准我去看。苏小郎,攻城作新造出来的炸药当真有那么厉害?”

“当然是真。”苏景殊停下脚步,垂眸略一思索,然后状似不经意的说道,“甚至可以轻易炸掉皇宫哦。”!

醉酒花间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