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3章 洗牌(2 / 2)

加入书签

就等着混过1984。”

“你知道的,有些人就是想把你推上前搞事,你的资格很好啊。”

“处长,放过我吧,现在把我推到副处长(行动)还有什么意义,工资又没得加,我一把年纪了还要多干活。”

亨利无奈叹了口气,再摇了下头。

“放心,只要你不搞事,我保证你稳稳当当退休。

尖维克是不是想推你上位的人,一个高级助理处长想法有些天真了。

你感觉他到后勤处管理复杂的人员档案怎么样?”

张家豪冷冷一哼,似乎已经定人的生死。

“我同意,处长怎么安排我都支持。”

“好,那我就当你是自己人了。”

整个后几个月都在洗盘,时不时有人被调至不重要的岗位,也有不少人趋着机会上位。

反正就是开会开到想吐。

......

日本将日元国际化的官方政策在1983年,财务省和美国财政部成立了一个特设的日元美元委员会。

成立的原因是美国认为日元被低估了,美国的立场不仅是使日元国际化,而且希望开放东京的资本市场,让美国金融公司在扩张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商机。

1983年11月罗纳德·里根总统访问日本的背景下构想的,当时,最高领导层对委员会的工作表示了支持。

据说,首相中曾根康弘不止一次地进行干预,推动不情愿的财务省官员与美国同行达成协议。

1983年日本GDP达到了1.24万亿美元。

1971年之时,日本GDP已达2000亿美元,已经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那个时候日本人的平均工资甚至超过人民币,同时期的国内还只有80元人民币。

而是80年代日本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80年代,那是日本人最辉煌的时代,花钱这样大手大脚的人随处可见。

在当时,日本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了“财富自由”

的国家,很多日本人的见面礼起步就是一块金表。

现金被用来当毛巾擦汗也时有发生,就连大款专享的高尔夫,在那时候也迅速平民化。

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的日本,一杆子打到10个人,至少有九个半都是有钱人,在经济学上,人们习惯于将这个令人羡慕时期称之为“日本泡沫经济时代”

当时一位日本富豪不无自豪地在媒体前大放厥词:“我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地皮房产”

尽管这种话在如今的我们听来有些不自量力,但以日本当时“膨胀式”

的经济来看完全是有可能的。

泡沫经济给日本人带来的最直观的体验就是“钱多了,随便花”

,他们每天都在想着各种法子要挥霍掉手里的比纸巾还多的万元大钞。

出租车万元起步,上班族交通津贴300~400万日元起步,贵妇们痴迷吸氧,三分钟100日元起步,就连退休在家的日本大妈们也纷纷出动。

她们横扫美国、欧洲与大洋洲的奢侈品店,为日本消费贡献自己的余热,那时候的日本经济已经达到了令全球羡慕的高水平,就算是身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也眼热不已。

如果计量呢,就是当初张家豪在日本建的房子成本如果是一千万日元平方,就能炒到10倍的价格。

当然很多产业不可能卖掉。

就是在日本的投入都有10倍以上的回报,之前投入五百亿的成本,现在就是超过五千亿美金的价值。

喜欢香港首富一哥()香港首富一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