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十三章 南越国的鼠灾(1 / 2)

加入书签

“地方大员向朝廷推举官员?”

皇后口中的推举制度,简而言之,便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有德行的贤达人士,向上级和皇帝进行推选。

这种自下而上的推荐制度,是此时人们闻所未闻的创新之举,也难怪堂下官员一片哗然,连萧何都惊得睁大了眼。

吕雉对他们的反应,却早有预料。

创立秦朝的嬴姓家族,尚属贵族王室,而刘季身为乡间匹夫,提三尺剑,成了天子,满朝文武也大多出身市井,以布衣之身出将入相。

从这点来看,汉朝的创立,已然是气象万千,焕然一新。

既然如此,那不妨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改了选官之法,给天下有才之士一个彻底翻身的机会。

西周时代,周王室秉承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即按照血脉,世袭爵位与官职,一般百姓是没有任何机会进入官僚队伍的。

后来,周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各王国为了霸业,开始争夺人才,使众多有能力有才智的平民,得以进入了官僚系统。

其中最见成效的,便是秦孝公时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引入了新爵位制度,以军功作为爵位授予的新标准。

自此,在秦人的观念中,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却无所芬华,只要努力挣取军功,血脉身份就能得到改变,也能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汉初承袭秦制,以军功为尊,也以人均五等爵的军功集团,作为稳定大汉基业的压舱石,及金瓯永固的统治基础。

然而,在吕雉看来,单单指着这三百万将士及家人,使朝廷的人才选拔延续几百年的活力,还远远不够。

百废待兴的汉帝国,南北内外忧患重重,四面透风,亟需更多的人才,不论出身,不论门第,任人唯才。

她想起上一世唐太宗的名言,她也想要使这天下英雄,尽入她的彀中。

***

历史上的察举制度,萌芽于汉高祖时期,由文景二帝发扬光大,最终定型于汉武帝后期,延续了八百多年。

直到隋代,察举制才被雏形阶段的科举制慢慢取代。

上一世,武则天于长安二年,亲手开创了“以武举士”

的武举制度,将科举制度予以完善,因此,她也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

科举之前的察举制度,到底因何走向了衰败,以至竟成为世家大族把控朝政、培养党羽的温床?

究竟有没有方法,能使一个初衷很好的选官制度,始终抱持活力?

感谢上苍,这一世,她居然得到机会,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

待众臣的惊讶之声渐息,吕雉才继续说,

“以这次治河为例,如酸枣县令与东郡郡守般的治水人才,放眼全国,还有没有?

肯定是有的,只是,这些人才都身在何处?”

她温言相询,语意柔和,宛如在征求堂下众人的意见,萧何却觉得似陡然有千斤重担,压在了自己肩上。

“你们知道,陈平当年在乡里分祭肉之时,便显出了辅政之才。

如今那些像陈平一样的人才们,可能只是名小小的里正,可能只是名令曹,甚至,只是非卿非禄的平头百姓。

那么,如何发掘并重用他们,使人尽其用,便是地方大员与中央朝廷的职责所在。”

“皇后此言极是。

臣居相位,本应做个百官的表率,却于这一节上,未能设身处地替朝廷着想,实在是尸位素餐。”

萧何站了出来,不由自主地检讨起来。

吕雉却在众官前,给足了他体面,

“萧卿,你是国之栋梁,皇帝亲政,内内外外多少大事都指着你来调理,百密一疏,这原怪不得你。”

听到此言,萧何心下有些感激,又斟酌着缓缓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