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五章红军长征(1 / 2)

加入书签

“我说的是真心话嘛。

你看,我又不认识多少字……”

韩勇腾地一下坐起来了,喝道:“你不认识多少字还有理了?从明天开始,你给我去小学校跟那帮孩子一起听课去,省得你成天闲着没事想这些乌烟瘴气的东西。”

“我不,我不跟那些小孩子一起听课。”

曾珊转身就往外跑。

“你干什么去?”

“我去找陈姐姐,告诉她你要娶她做正房。”

袁缉贞格格笑着跑远了。

袁缉贞说去找陈静,自然是跟韩勇开个玩笑。

但没等韩勇休息上一会,陈静居然真的找上门来了。

“韩勇,你回来了?”

陈静进门的时候问道。

“嗯。

刚到家。”

“哎呀,你在洗衣服啊。”

陈静看到了袁缉贞没拿走的洗衣盆。

“嗯,刚才搓了几把,有点累了,先休息一会。”

韩勇没好意思说刚才在跟袁缉贞探讨人生问题。

陈静在小板凳上坐下,拿起衣服搓起来:“我帮你吧。

你们在山里搞野外训练,挺苦的,回来就休息一会吧。”

韩勇心中暗自感叹:当年的女孩子,可真是贤惠啊。

三从四德这种东西,怎么说废就废了呢?

“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是来向你告辞的。

在这里受到你们照顾这么多天了,谢谢你。”

“告辞?你要去哪?”

“回部队啊。

我是个红军战士,不能总躲在你这里享清福吧?”

“你有毛病啊?”

韩勇急了,“你你你……现在到处乱糟糟的,你打算上哪找红军去?”

“我听从外面回来的老乡说,红军现在正在南浔铁路沿线打仗,有一支部队已经打到南昌西南面的西山附近了。

我打算回去参加战斗去。

你把我的枪还给我,另外,能不能支援我们一点子弹啊?”

“你不能去。”

韩勇坚决地说。

“为什么?”

陈静跳起来,“我又没有卖给你。

就算我吃了你的斑鸠,我也帮你训练了士兵吧?也算扯平了。

你还想扣押我?”

“你别急,听我跟你分析。

红军离开边远山区,全军出动去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和铁路线,这是非常错误的决策。

委员长经过几年的战争,已经平定了各路军阀,统一了全国军政,现在正是实力最强的时候。

这一次围剿,他集中了100万部队,而且行营就设在南昌。

你们在赣西北山区只有几千人马,跟敌人这样硬碰硬地打,能占到什么便宜?我估计,不出几天,红军就会被打*,而且会失去你们原来的根据地。”

“你……胡说!”

陈静气坏了,“你怎么能这样说红军呢。”

“陈静,你也是当兵的人。

打仗靠的不是一时的意气,而是兵员、武器、地理条件等因素的综合考量。

你想想看,你们这一股红军部队,有这样的实力去攻打南昌吗?”

陈静懵了,她刚才听老乡讲到东边有战事,就急不可待地跑来找韩勇了,对于战略问题,还真的没有细细考虑过。

现在经韩勇一分析,她也觉得有些不对劲。

她不是一个固执的人,而且与韩勇相处这么长时间,对于韩勇的分析能力还是有几分信服的。

“可是,这肯定是我们首长决定的事情,他难道还不如你看得明白吗?”

“陈静,我们抛开成见,来分析一下眼下的战局……”

韩勇在桌边坐下来,开始给陈静讲课。

刚才给袁缉贞讲了一通人生道理,现在接着给陈静讲革命形势,韩勇觉得自己这趟穿越实在是太累了。

不过,袁缉贞和镇静都是漂亮女孩,在这样一个阴冷的冬日,抱着个火笼跟漂亮女孩聊天,倒也挺有点情趣的。

“俄国革命的特点,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然后再从中心城市出发,控制广大的农村。

这是由俄国的特点决定的。

华夏革命与俄国革命不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十分强大,红军的力量非常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华夏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应在力量相差悬殊的条件下,贸然地进攻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

可是,目前掌握着红军领导权的,是来自于国外的洋顾问,以及在国外留学回来的洋学生,他们对华夏革命的特点一无所知,只知道硬打硬拼,其造成的恶果,我们很快就会看到……”

陈静一开始难以接受韩勇的观点,因为她所习惯的,是对上级毫无条件的信任,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但韩勇讲的这些,显然也是她无法驳斥的,作为一名基层的指挥员,她自然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并没有攻打坚固城池的能力,只有坚持游击战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你说的这些道理,难道我们中央的领导会想不到吗?”

“中央苏区是统帅建立起来的,但现在,他已经被排挤在核心领导层之外了,他的正确观点得不到重视,这就是目前红军陷入被动的原因。”

“韩勇,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事情?”

陈静惊奇地问,“你说统帅被排挤了,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听首长说过?”

“这个……”

韩勇被问住了,“我怎么知道的,你不用管,我有我的情报系统。

我要跟你说的,就是现在红军的处境非常危险,你这个时候回去,只不过是增加一个人的伤亡而已,对于挽救红军的命运没有任何帮助。”

“不管你说的对不对,我都要回去。

如果红军真的面临危险,我更要回去。

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部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