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章 文艺 复兴?(1 / 2)

加入书签

金秋时节,秋风徐徐,金陵讲武堂的教场上,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辩论赛的参赛方是金陵讲武堂、金陵大学堂、金陵师范学堂、四川讲武堂、大宋水师学堂,以及太学的代表队。而进入决赛的,当仁不让地被金陵讲武堂和金陵大学堂包揽。

太学已经势弱,据民间的风言风语,明年的科举有可能会被取消,大多数的太学生涌入金陵大学堂,也使得金陵大学堂藏龙卧虎,优于其它学堂。新笔趣阁

至于金陵讲武堂,自不用多说。这里集中了大宋各路的精英。那些文武兼备者,大多数都是金陵讲武堂的拥趸。在大宋国内南下北上、尚武之风漫延的大环境下,相比于走入仕途,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金陵讲武堂。

本次辩论赛的举办方是大宋朝廷,辩论赛的主题是真假儒学的争辩。一众评委包括大宋朝廷大员,包括大宋理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刑部尚书宋慈,大宋宣传司的刘克庄、曾极之流,以及各个学堂的一些教员,包括金陵讲武堂的男女教员田义和宣月华在内。

而比赛的嘉宾,则以大宋天子赵竑为首,以及致仕官员,前刑部尚书葛洪、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戴复古等人。

“铛”的一声铃响,作为主持人兼评委的宣月华站了起来。

“辩论开始,第一个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请辩论双方阐述各自的观点看法。”

宣月华说完,看了一眼高台下的旁听者,轻轻咳嗽一声。

“肃静!甲方先开始。”

所有的旁听者,顿时鸦雀无声,一起看向了台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泰伯》,传统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过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识文断字,可以有多种解说。

“尊敬的评委和嘉宾们,此段话可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段话是说,可以让百姓按照朝廷的意志去做,但是不能告诉百姓这样做的理由。唐本郑玄《论语注》曰:由,从也。民,愚也。以正道教之,民必从。如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此儒家愚民之术也,断不可取!此为我甲队观点!”

金陵大学堂代表队的男选手李云贵自信雄辩,慷慨陈词一番,先向赵竑方向躬腰一礼,再向评委行礼,然后坐下。

“尊敬的评委和嘉宾们,我们乙队的观点是,这段可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段话是说,“百姓认可,朝廷就实施执行;百姓不认可,朝廷开启民智,使百姓明白其中的困惑。儒家从未愚民,“有教无类”,便可知儒家以民为本心。我乙队的观点,儒家并无愚民!”

金陵大学堂队的男选手吕文焕坐下,台上的赵竑跟着众人鼓掌,面带笑容。

这个吕文焕,是西北边军将领吕文德的堂弟,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宋降将,死守襄阳,有些名气。

驭民五术出自秦国商鞅,与儒家、墨家提出尚贤不同,商鞅主张尚奸。《商君书》有曰:“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尚奸必出恶政,商鞅政条包括驭民五术: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件件以民为末,件件都是虐民,件件都是恶政。

大秦帝国何其辉煌,武功赫赫,却二世而亡,和民心背道而驰,不是二世也是三世终结。

赵竑正在冥想,下一个辩论议题,把他又拉回了现实。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三纲是说,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矣。故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如此则三纲正矣。此为我乙队观点。”

金陵讲武堂队男选手的观点,让评委台上的真德秀满意地点了点头。

三纲五常,这三纲,和他的理论相当吻合。他也在报纸上不止一次的刊登过,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纲五常,五常之“仁义礼智信”并无不妥,但三纲却是违背儒家本心。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孔孟何曾有言“三纲”一说?”

金陵讲武堂队男选手的话,让真德秀的脸色,立刻黑了下来。

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等级划分,整个大宋岂不是要乱成一团,没了章法?

他小心翼翼看向台上的皇帝赵竑,始终面带笑容,专心倾听。

如今的大宋言论自由,不会因言获罪,更没有什么文字狱之类,只要不叛国、不恶俗,都可以畅所欲言。

“敢问金陵讲武堂队选手,那“三纲”一说,你方又作何解释,是为不妥吗?”

金陵大学堂队的女选手曹立秋,长衫玉立,镇定自若问道,吸引了一众学员,尤其是男学员的目光。

曹立秋是曹友闻的堂妹,曹友闻曾经想把她和真志道撮合,谁知真志道和刘芳凝走在了一起。而曹立秋不屈不挠,两次才考进了金陵大学堂。

“对方选手,韩非子有云: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而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不知我队的解释,你方可能反驳?”

金陵讲武堂队吕文焕的观点,让包括真德秀的几个评委纷纷摇头,包括宋慈在内的一些评委低头沉思,有些年轻评委如金陵讲武堂女学员宣月华频频点头,似乎很是赞赏。

高台上的赵竑依然和颜悦色,轻轻鼓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