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章 水师(1 / 2)

加入书签

浙东水师学堂,位于大宋东南沿海重镇庆元府城东五里的大浃江南岸。因为是大宋皇帝钦办,也称大宋水师学堂。

大宋水师学堂位于大浃江南岸,门前就是渡口,距离海边不过20余里,经由大浃江,战船一路直达定海港水军大寨。

赵竑站在甲板上,看着舟山北的海面上,几艘大宋沿海制置司的战船正在操练。相比于旧式水师的训练,如今增加了火器的战船,也只是多了射术的操练,以及战术操练科目而已。

“臣赵善湘、吴潜,参见陛下。”

赵善湘和吴潜登船,向赵竑见礼。

“海军操练的操练战船多少料?装多少门火炮?”

目光盯着海面上操练的战船,赵竑暗暗摇头。

这战船,恐怕只有十几门火炮吧。

“回陛下,现在操练的战船为六百料,装载大小火炮十四门,大火铳四门。”

吴潜看赵竑似乎面色不善,赶紧继续解释。

“陛下,一门火炮在千斤左右,如果装载火炮在三四十门,至少得是一千五百料战船。装载三四十门火炮的战船太过庞大,速度太慢,海上转舵困难。”

吴潜细细道来,赵竑微微一怔,脱口而出。

“如果把硬帆转为软帆如何?”

在他的记忆中,在他后世的书桌上,放着一个小小的帆船模型,就是软帆。

而且,在他的记忆中,大航海时代,西方的大帆船全部都是软帆。

“陛下,臣没有试过。不过听起来不错,臣可以让水师将士们尝试一下。”

吴潜头皮发麻,实话实说。

硬帆变软帆,这样一来,不光要造软帆,连海上的操练模式也要改变。

“硬帆用于近海,软帆用于远洋,前面三角帆,后面是纵帆,中间为横帆。等一会朕画给你。大宋水师要远涉重洋,必须用软帆!”

说到耍嘴皮子,赵竑不输任何人。

一艘战船,没有四五十门火炮,还叫战船吗?

而要征服远洋,必须改为灵活快速的软帆,毕竟,后者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大宋水师学堂经在原来的私人园林住址上加以扩办,规模宏大,教学设施齐全,许多教官都是从金陵讲武堂调入,因此水师学堂有“小金陵讲武堂”之称。

大宋水师学堂设校长一人,自然还是大宋皇帝赵竑挂名,副校长则是沿海制置副使吴潜兼任。水师学堂教员教官有数十人,都是来自武学,以及朝廷各部,加上杂役等达到百余人。

大宋水师学堂的课程分文化课和船课。学堂的专业知识和讲武堂如出一辙,但海上知识要广泛许多。除了学习《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卫公问对》和《三略》等《武经七书》,还有地理、代数、几何、水学、天文学、气候学、绘图、测量及火炮操演等。同时学员还要学习中文经籍,目的是“教之经俾明大义,课以文俾知论人,沦其灵明,即以培养其根本。”课程修满后学员要上船实习,以期理论联系实际。

和金陵讲武堂一样,水师学堂的学员们也先要经过考核,合格者才能进水师学堂学习。水师学堂学员的膳食、住宿、衣物等生活学习用品均由大宋朝廷供给。水师学堂学员定额为200名,学期三年,一年文化课,两年船课,并不定期乘战船实习,学堂并借此对学员进行考核。

可以说,除了金陵讲武堂和金陵学堂,大宋水师学堂是赵竑推出的第三个和新政有关的学堂了。

如今,置身于大宋水师学堂的教场上,看着高台下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不过二十二三的赵竑,由衷地发出一声感慨。

年轻真好!

600名学员年龄不等,年长者不过十七岁,年幼者十五岁,三年后,他们不过十八岁二十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正好可以纵横四海,为大宋开疆拓土,流血牺牲。

和金陵讲武堂的学员们一样,大宋的未来,也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

赵竑使了个眼色,吴潜等人赶紧把一张“世界地图”拿了上来,挂在了架子上。

这份“世界地图“”,是赵竑按照记忆画的,七大洲五大洋,他还是能画个大概。

“学员们,你们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只有三成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七成被水覆盖,其中大部分被海洋和其他咸水体覆盖。我把它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七大洲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五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我们大宋处于亚洲,东边就是太平洋。”

下面的学员们一阵躁动,有人举手,似乎要提问,却被赵竑摇头拒绝。

“这里不接受反驳。只有当你们驾驶着大宋的战船,漂洋过海,你才会知道,朕说的是真的!”

至于地球为什么是圆的,人能站住是因为重力,这些问题让他们日后再好好琢磨。

“中国的黄河流域,耕地所能养活的人口,大约为6000万人。大宋南渡,长江流域能养活近7000万人口,已经是极限了。这也导致我大宋百姓日子过的太难,大多数百姓,也只能是解决温饱而已。至于说好日子,远远谈不上。”

赵竑看着下面的学员,继续开口。

“因此,我大宋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转嫁我大宋的人口危机。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灾难,甚至是战乱。”

魏了翁和吴潜相对一眼,心里都是惊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