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04 章 204(36w营养液加更)(1 / 2)

加入书签

在原本的历史上,郿坞乃是董卓给自己选择的颐养天年之地,在郿县旁单独建造出的一座高七丈的小城,不过在如今,这里之所以被叫做坞只是因为——

董卓为了防止遭到自凉州方向前来的入侵,加固了郿县的守备和墙高而已,又在县中加设了数座瞭望塔,自小城以西看来,分明是坞堡的形制。

内圈的瞭望塔上同时配备着的正是守城的弓箭手,相当于存在着两圈城墙的戍守。

这便是被董卓寄予厚望的西面屏障!

距离长安二百多里的距离,恰好便于了军粮的送达,也足以让郿坞被人攻破后,可以给长安设防预留下足够的时间。

若自益州方向兵出斜谷道抵达关中,便是五丈原,与郿县距离二十里,又间隔渭水相望。

县北箭括岭上双峰对峙,山有两岐,故名岐山。

在引渭水护城后,此地更可算是个易守难攻之地。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郿坞内的守军与城外来袭的敌军之间没有形成这样明显的数量差异!

李应樊稠等人从郿坞调拨走了五千兵卒。

为从长安将董卓从李傕的掌控之中救援出来,段煨又从此地调走了三千余人。

剩下的就只有三千了。

虽然关中地界上随着段煨的屯田治理,陆续聚拢了一部分人口,在郿县县城之中还有万余县民。

但这些县民中能引入城防戍守的,至多不过千人上下,若数量过多,难免引起城防的混乱。

然而他们今日的对手……

这夏秋之交的午后,瞭望塔上的侦察兵差点靠着塔上打个瞌睡。

毕竟他们这头的两万大军才离开郿县不算太久,斜谷道又其实不是个容易进军之地,会迎来敌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又有陈仓那头作为前哨驻防之地,若出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该当会有消息送过来的。

可也正是在此时,他忽然听到了一阵声音。

他陡然惊醒过来凝神听去,这声音有如夏日滚雷迫近而来,还正在加剧,分明是急行军朝着此地靠近的声音。

哪怕对方还未出现在他的视线中,但他会被段煨选作城头的哨塔驻守,原本就是因为他的耳力。

在做出了这个判断的下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敲响了城头的铜锣。

别管是敌是友了,先发出警报总没错。

也便是在这声响发出的时候,他隐约看到了从极远处扬起的烟尘。

他朝着同守此地的士卒看去,在对方凝重的表情不难看出,他们一样做出了有敌军来袭的判断。

有人朝他问道:“你觉不觉得……这阵仗,好像要比李、樊两位将军离开的时候还要大?”

在问出这话的时候,这人的声音竟然有些颤抖。

比李应樊稠所统帅的队伍阵仗还要大是个什么概念?

这两人合兵此地带走的五千人,合计两万人

,按照他们的行军计划显然不可能在此时折返回来,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

这是一支比两万人还要多的敌军!

随着对方的渐近,这种人数上的差异越发清晰地呈现在了哨塔上士卒的眼中,也彻底打消了他们怀揣着的侥幸情绪。

这些人的衣着甲胄制式和骑兵的数量,都不是他们离开那一支所有的样子。

当那支声威赫赫的队伍逼近到六七百步外停下脚步的时候,段煨留下守城的偏将更是不免倒抽了口冷气。

在这个距离下虽不能彻底看清,却也够让目力极佳之人隐约窥见,在对面浩荡而来的队伍中招展的中军大旗之上,赫然是一个乔字。

如今会用乔字旗,还能出现在此地的只有一个人。

“乔字旗……那是并州牧的军队!”

一反应过来这一点,他立刻让人将敌军来袭的信报往长安方向送出。

段煨与董白带着郿县的守军在五日前出发,按照行军的速度来看,两日前就已经抵达了长安。

倘若两方合兵顺利的话,此时应当已经夺回了长安的掌控权。

以郿坞的守城器械储备、城池的牢固程度,以及段煨在此地的声望,他们要想支撑到长安的援军抵达,应当不算是一件难事。

他更是无比庆幸,在段将军出行之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对郿县附近的秋收。

此时可算坚壁清野的状态。

随着那声城头发出的锣鼓,还在城外活动的县民也已经忙不迭地折返回到了县中。

四面的城门随之紧闭,护城河上的吊桥也一并放了下来。

“这位段将军倒是个人才。”乔琰朝着这边看来,感慨道。

自进军陈仓进入关中平原以来,在凉州地界上少见的开阔景象就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这些平坦的沃土上还残存着刚经历过秋收、秸秆未尽的痕迹。

虽不像是并州凉州在她指挥下按照严谨的耕作之法来垦田种植,此地也分明有一派规整的秩序。

临近陈仓方向的,因数年前为凉州进犯三辅的情况所影响,少有人想设田于此地,董卓部将的人数又还不足以支撑他们拓展到这个范围,段煨便干脆将这个屯田的区域设置在岐山到五丈原之间。

这片秩序井然的田垄让乔琰不难判断出,以段煨的这种治理手段,身处于郿县之内的普通民众,或许会下意识地将他们当做历年来的凉州侵略者,协助于郿县的守城。

段煨他确实不失为一员良将!

乔琰当即吩咐道:“让人传讯城头,就说凉州武威郡来人,有段将军故交,想与他见上一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