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45 章(【因地制宜】...)(1 / 1)

加入书签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请进入笑_ィ圭人_紋-壆。 ,阅读前需要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

霍善玩得很开心,还趁机溜回去找他师父。 李长生回到长安也见了见友人,中午汲黯登门拜访后他也没藏私,把在江夏郡摸索出来的采煤新法给汲黯讲了。 这种黑漆漆的能烧的“石头”,从有字以来就一直被人开采利用,汉代的煤矿产业也挺发达。 当初窦太后就有个被卖掉的弟弟曾经进煤矿干活,当时煤矿突然坍塌,正在底下休息的一百多人都没了,只有这位窦少君没出事,当时的人都觉得神异至极。 窦少君这位当事人也是这么觉得的,他捡回一条命后感觉自己不是普通人,进了长安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找个算命的看看自己运势如何。 算命的给他一看,可不得了⒊([(Xiao jia ren.com)])『来[笑*人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xiAojiaRen)?(c0m)!窦少君分明不是穷苦命,而是贵人命,他姐姐应当是皇后,而他是可以封侯的! 窦少君很快就有了面圣的机会,见到了他姐夫孝皇帝,姐弟俩就此重逢了。 可见在汉代已经有不少人贩子把人卖去黑煤矿当挖煤的,出一次煤矿事故能死百来个矿工的那种。 李长生知道因为这种事故而停止开采煤矿是不可能的,所以尽可能的完善和规范开采流程才是正理。 既然汲黯都愿意亲自登门来讨教,李长生自然是把整套更高效且更安全的开采技术都倾囊相授,甚至还拿出图并茂的流程图。 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新技术,他都会分阶段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拿出来。 汲黯不是那种不通庶务的腐儒,相反,他的地方治理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一看李长生给的稿便有些坐不住了。 恨不得立刻回去安排此事。 李长生也没有多留他。 这么一个一把年纪的小老头还为了郡中诸事到处奔走,着实不太容易。 听闻汲黯对自己现在的职位是不太满意的,真做起来却一点都不懈怠,难怪连刘彻都对他十分敬重。 霍善是在汲黯走远以后才跑回来的,见到李长生后他就不肯跟刘据回宫去了。 刘据不想勉强霍善,只能一个人回宫去,他也满身都是棉絮,跟个白毛人似的,得好好洗洗。 霍善也在冠军侯府里“除毛”,李长生见他弄得脑袋上都是白棉,亲自帮他收拾了一番。 又跟他问起汲黯的事。 霍善道:“听说是黄河不听话,他家乡和他目前管辖的淮阳郡都经常遭灾。” 黄河哪里是那么容易驯服的,听说一直到明代大伙都还在为黄河水患烦恼。 人们总想让黄河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实际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好的水利工程也没法真正将这样一条巨龙听自己指挥。 不过朝廷如果下定决心投入数以几十万计的人力物力去治理的话,为沿岸百姓争取百八十年的安稳还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在此之前黄河引起的水患只是让下游诸郡遭殃,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长安这边,而朝廷又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必须倾举国之力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黄河决口的事就一直耽搁在哪儿了。 汲黯当初不顾惹恼刘彻的可能支持与匈奴和亲,也是希望朝廷不要再被战争拖着,能够腾出手来解决这把悬在关东诸郡头顶上的大刀。 对于靠天吃饭的寻常黔首而言,这种一到雨季就得担心自己的口粮会不会被淹没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 霍善只跟着祖逖去好好看过一次黄河,对于水患问题也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 那么大一条汹涌湍急的大河,该用什么办法才能防止它在雨季泛滥成灾呢? 李长生道:“朝中能人无数,只要陛下有心想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能拿出办法来。” 霍善点头。 李长生思量片刻,对霍善说道:“你也可以问问濒湖先生他们认不认识这方面的能人。” 后世对待黄河决口改道问题应该有更丰富的经验才是。 现在霍善手头还攒着一些邀请卡没用,有李时珍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的话应该可以邀来一些相关人才。 霍善闻言马上跟李时珍他们打听起来。 得知霍善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少人都开始冒头。 嬴政:“要不是你想要有后世经验的,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郑国。” 郑国不是个国家,而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主要任务是给嬴政画个大饼,让郑国渠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 嬴政得知此事后的决定是……甭管你是不是间谍,这个项目我投了! 郑国渠修好以后,秦国农业有了跨越性的飞跃…… 总而言之,感谢韩王的馈赠! 华佗和张仲景也提供了一个人选,他们东汉的王景,这人治黄河特别有一套,据说黄河经他治理以后八百年都没出过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不了解王景的具体情况,毕竟他们和王景都隔了好几代人了,根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把他给邀请过来。 孙思邈表示王景既然保了黄河八百年,他们唐初正好在八百年之内,所以他不认得这方面的专家。 黄河再次泛滥成灾是从唐中后期到宋代的事了。 苏轼欣然入场,开始揭自己人的老底:他们宋朝可就牛逼了,为了不让契丹人偷偷飞渡黄河直抵开封,一心想要人为摁头让黄河改道往东流。 结果当然是黄河开始发飙,不是当场崩溃就是频繁决口。 当初改道计划失败以后,贬官的诏书还是苏轼写的,内容骂得很脏:“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一般诏书这种东西都写得体体面面的,苏轼也是觉得他们纯属乱来,才忍不住破口大骂。宋朝朝廷固执地三易回河,河南、河北、山东等等地方的土地全被霍霍了一遍…… 现在赵煦正为这事头疼着呢。 没错,苏轼回到开封时,第三次“回河”计划都已经搞完了……这次回河计划还把禹王庙给淹了,可见连大禹都没眼看! 有些事决不是随便嚷嚷几句“人定胜天”就可以办到的,还是得因势利导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你想让黄河来保护自己,也得看黄河愿不愿意啊! 霍善听得叹为观止:“你们宋代人还真是敢想也敢干啊!” 乐观如苏轼闻言也直叹气。 他有什么办法,劝又劝不住,打又打不过,只能回家炖碗东坡肉安慰安慰自己。 李时珍这边倒是真有个适合的人选,此人名叫潘季驯,一辈子都在和黄河打交道。 哪怕他仕途总是起起落落,每次黄河一出事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起复。 最严重的一次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清算他们全家,潘季驯上书表示累及老幼实在太残忍了,万历皇帝对他很不满,找了个由头把他一撸到底, 结果过了几年黄河大患,万历皇帝又捏着鼻子把他扒拉出来总督河道。 由此可见,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水平都能盖过他头上那顶“张居正余党”的帽子! 潘季驯不仅总结了历代的黄河治理经验,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之法,致力于利用黄河本身的冲刷力解决中下游泥沙淤积问题。 只要能保持河道通畅,黄河自然不会再随随便便改道或者决口。 这个束水攻沙的治理理念一直到后世都有沿用。 说到底,对待黄河问题还是不能过分违背自然规律,像宋代那样“三易回河”绝对是典型的错误示范。 巧的是,李时珍还给潘季驯看过病,邀请成功的几率很大。 霍善当晚就试着按照李时珍给的医案资料把潘季驯邀了过来。 邀来的是被削籍为民的潘季驯。 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早已离开他的岗位以及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黄河挺久了,每日只在家著书。 写的是《河防一览》等专业著作。 自己能不能治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归纳总结出治理经验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一时之功,后者是万世之功。 潘季驯没有因为自己丢了官而沮丧太久,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的“万世之功”中去。 人老了身体难免有点小毛病,这便被医馆给邀请过来了。 潘季驯见了李时珍也是感慨万千,没想到李时珍还有这样的境遇。 得知霍善召唤他过来的原因,潘季驯道:“我想去瓠子口一带看看,得亲眼看过现在的黄河怎么个情况,我才好拿出相应的方案来。” 一看就是个讲究因地制宜的实干型人才。 霍善道:“我好像没法过去。” 潘季驯对这一时期的黄河水患情况了解得比霍善还清楚,毕竟他编纂《河防一览》的时候对历代黄河的治理经验都进行了深入查证。 得知霍善与汲黯的交情,潘季驯说道:“瓠子口的问题后来还是汲黯的弟弟汲仁负责解决的,你可以将我引荐给他们,我跟着他们一起过去看看。” 汲仁在解决决口的问题上提出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实用:沿着决口全面打桩填堵。 后来历代治河人遇到黄河决口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这么干的。 来都来了,潘季驯还是很想见见这位治河前辈的。 也想为《河防一览》了解更多汉代黄河的第一手资料。 李时珍点着头说道:“我跟着一起过去,可以让印川兄一直待在这边。”他俩本来就是认识的,路上还能聊聊天,旅途中不至于太乏味。 只要把人邀请过来了,潘季驯他们是可以随时过来复诊的,到时候有李时珍随行,他们自然能亲自去瞧瞧朝廷拖了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黄河决口。 霍善自然不会反对,吃过早饭就带潘季驯去拜会汲黯。 广告是本站能长期运行的根本,关闭广告之前,请点一次广告。 完整阅读要请进入笑_ィ圭人_小-说。 ,阅读前需关闭广告拦截及退出阅读模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