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59 章 植物间谍1(1 / 2)

加入书签

【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

【7000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

【5000年前,竹子走入中原,成为了一个文明的精神象征;】

【4000年前,桃树、柑橘等水果丰富了人们的味蕾,帮助人类走向更遥远的海域;】

【2000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生灵,带来了和平也带来了战争。】

【这些都是诞生于华夏的植物,最终它们因为各种原因,走向了全世界。】

【今天,荆咕带领大家,先从最熟悉的茶开始说起。】

天幕上,那杯绿茶消失,变成了一座巍峨巨大的山脉。

山顶是皑皑白雪,探险者行走在山脉上,镜头不断拉远,拉远,依然是皑皑白雪,人已经小的只能看到几个挪动的彩色小点,蚂蚁似的,但是入目所见之处,依然只有一片雪白。

这,就是喜马拉雅山。

但是另一侧,还把往下,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是生机勃勃的浓郁绿色。

这一片绿色中,有一棵树被焦距对准,不断拉近——它,就是原始的茶树,原本是巨大的乔木。

【茶叶,是起源于华夏的特色绿植】

【世界上许多民族产马,但是只有华夏产茶。】

【最早,茶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东麓。】

天幕再次做出说明动画:

亿万年前,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喜马拉雅山扎根生长。

约6500万年前,分别标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板块剧烈碰撞,尽管画面里没有声音,但是地表的巨变让所有古人震撼。

在碰撞中,高原隆起形成新的地貌,这就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也影响了其他的植物王国。

南边有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给植物门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

【北边有高原作为屏障,挡住了冰川世纪寒流的袭击。众多上古植物幸免于难,在这片土地得以继续存活到21世纪,华夏约六分之一的植物起源于此。

其中就包括——茶。】

【相传,是云南人从猴子采茶受到启发,开始把茶叶引入人类的社会。】

穿着麻布衣服的云南基诺族猎人,手里拿着弓箭,护着来树林里采集果子的妻女,躲在树林里,警觉地看着远处。

他们看到树上的猴子在一棵奇怪的树上采树叶,吃完之后兴奋地叫起来。

而且不是一只两只,是许多只猴子都在如此!

“这树叶有什么特别的吗?”猎人没有射杀猴子,他的目标也不是猴子,是已经被猴子吓走的野鸡。

来都来了,总得带点收获回去,猎人盯上了猴子吃的树叶。

猎人一说话,猴子们就发现了,吱吱乱叫后窜

到更高的树上,冲着他们龇牙咧嘴哈气威胁。

“不管特别不特别,至少能吃。”

常年采集野果的妻子凭借本能,觉得这树叶应该很有帮助。她走到树下,摘了几片叶子,就看到猴子们更生气了,还从树上摘果子砸她,不由确定了:“肯定是好东西,看这猴子多宝贝。”

猎人提着弓箭,拉弓作势要射,把猴子们吓得又窜远了点,但是依然不肯放弃这边,还在看着他们。

妻女几人快速采摘了一些树叶,猴子们气得哇哇叫,甚至头领还试图回来抓人,被猎人一箭差点射中才再次后退。

“猴子也吃素,还会酿猴儿酒,现在这个树叶应该也很正常。”回到家中后,妻子开始处理茶叶。

她模仿猴子直接食用时咀嚼的模样,自己咀嚼了几口,没有怪味,也没有毒素,只是味道寡淡了些,于是把树叶在竹筒里捣碎后加入各种佐料凉拌。

晚餐时端上了餐桌,一家人对这新奇的食物都很好奇。

他们没有拒绝和害怕新的植物,因为基诺族本身就是采集植物的高手,在森林里能找到的食材多达40-50多种,比当时的中原民族菜地里的菜还要多。

丈夫吃了之后,妻子立刻询问:“你觉得什么感觉?”

丈夫细细咀嚼着,一筷子不够味,再来一筷子,越吃越精神,他惊喜地说道:“本来有点困了,现在不困了,很精神!”

他们的孩子也兴奋的朝着竹筒伸筷子:“我们都试试。”

一家人吃得神采奕奕,妻子道:“难怪猴子吃完后那么兴奋,手舞足蹈,果然有提神的效果。”

猎人丈夫也很高兴:“以后我出门可以带点这树叶,等猎物等困了就吃点。”

“行,我们下次多摘点,给家人们也分一些!”

在一家人的热情分享中,茶叶就这样慢慢地流传开来,朝着整个基诺族流传开,他们最初的吃法“凉拌茶”也随之流传开。

【后来基诺族吃“凉拌茶”的习俗传承下来,云南人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他们的祖居之地,也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直到现在,还有“茶祖”。】

现代,云南省凤庆县有一棵古老的茶树,高达10米,十分粗壮,被当地人称作“锦绣茶祖”。

旅行者被当地人带去茶祖面前,仰望着巨大的树木,再看着几人环抱都抱不下的粗壮树干,震撼的立刻拿出手机拍照。

“这就是锦绣茶祖!”

“哇,原来茶树这么大!我还以为茶园里的茶树长不高。”

同行的旅行者各种赞叹,拍照,让当地导游有种与有荣焉的骄傲:“这已经是人工栽培矮化之后的,原始的茶树更高更大。”

.

西汉时期,吴理真站在四川蒙顶山上,正在种茶树,他站在山顶上看到了天幕,还好奇地伸手去触摸。

当然,什么也没摸到。

吴理真还有些遗憾,低头去看自

己刚刚种下的7棵茶树。

这时期的茶树,已经与天幕上的高大乔木不一样了。

从热带进入温带后,为了适应环境,茶树已经被驯化,从乔木科的高大树木变得更矮小,高不盈尺,叶片细长,更接近灌木。

“不知道我栽种的茶树能不能活到后世,会不会也被称作‘茶祖’。”

吴理真认真地给茶树挨个浇水,一边碎碎念着:“小家伙,你们要加油啊,争取超过你们祖宗!”

时光荏苒,眨眼便是千年时光过去。

清朝时期,一位四川的地方官来到蒙顶山上,抚摸着茶树,感慨着:“西汉时期的古树啊,可真是树祖宗!”

“你们在被种在蒙顶山上,以后就叫‘蒙顶茶祖’吧!”

等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正在编纂的《四川通志》,便根据当地百姓的说法,将吴理真和茶树的故事记录了下来,称7棵茶树为“蒙顶茶祖”。

【唐朝时期,诞生了历史上最古老的茶书,茶圣陆羽著书《茶经》,记载了唐朝时期的各种制茶法和饮茶方式。】

【宋朝时期,开始流行碾茶为末,茶末与茶汤同时喝下的“点茶戏”,又叫做“水丹青”。】

【明清时期,改团为散,流行简单的冲泡法。】

天幕放出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茶的吃法:

唐朝时期,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饮茶法也有煎茶、庵茶、煮茶几种。

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展成粉末状,再箩的细筛,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庵茶是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春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类似现代冲泡奶粉,只不过唐朝冲泡的是茶粉。

唐代另一饮茶法是煮茶法,即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这样的煮茶法影响到现代,打油茶、擂茶就依然保留着原始煮茶的遗风。

宋朝时期主要流行的是点茶法,类似咖啡的拉花。

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宋朝人发明了许多玩茶的方法,斗茶,分茶,李清照据说就是一名分茶高手,擅长“活火分茶”。

明清时期主要以清水冲泡为主,与现代的冲泡法基本一致,这个时候开始讲究品茗修道的环境,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寮,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的工夫茶,就形成于清代,虽然有了不同的仪式感,本质上依然属于清泡法。

少数民族则是各自结合当地的风俗特色。

比如蒙古族用青砖茶或者黑砖茶加入牛乳煮奶茶,

藏族在茶汤里加入酥油和盐煮酥油茶,

傣族竹筒茶,侗族则是将茶油倒入热锅中,烧熟后加水、茶叶、姜末、盐等一同熬煮,一边用木勺慢慢拍打茶叶,使茶汁充分“打”出,最后将滚烫的茶汁放在有油炸米花、豆类、花生米、苡米等佐料的茶碗中饮用。

按风俗来分,还有白族三道茶、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等。

.

嬴政看着五花八门的制茶法和饮茶法,觉得还不如那基诺族的凉拌茶来的方便。

但是他知道,不同的饮茶法定然有不同的原因,还是得研究。尤其是看到那么多少数民族有各种喝法,已经把茶叶融入自己的文明,就知道茶叶有多重要了。

茶也是一种植物,嬴政看向农家领头人:“这茶……农家?”

农家领头人很想说:陛下,臣做不到啊!

嬴政:“不行?”

农家领头人咬牙:“可以!臣这就召集农家子弟挨个尝试一番!”

当着百家领头人的面,怎么可以说不行!

刘彻刚开始还眼馋地看着《茶经》,恨不得让天幕放出里面的具体内容,然后就看到各种吃法,顿时哈哈一笑:“天幕果然贴心,快,好好记下来试试,这可是大汉本来就有的宝贝。”

汲黯看着唐朝煮汤似的往茶里面各种加佐料,颇为实用性地说道:“看起来百姓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菜。”

这种大汉本来就有的宝贝,恐怕不需要朝廷发文,看到天幕后百姓自己就会主动去寻找,然后跟着天幕的方法去尝试。

董仲舒看着宋朝的点茶戏,十分向往:“如此悠然自得,颇有隐士高人之风范。”

李广作为武将不喜欢繁琐工序:“我倒是更喜欢那泡茶法,简单,清爽。”

卫青生性谨慎没多说什么,但是因为天幕提点后也得以被带到朝堂之上的年幼霍去病带着几分孩子气笑嘻嘻道:“我还是觉得直接捣碎了吃好,想吃甜的加点蜜水,想吃咸的加点盐,想吃酸的加点梅子。”

孩子气的话说得大家集体哈哈大笑。

汲黯抚须道:“此话言之有理,对于百姓来说,恐怕这一种吃法最容易普及。”

百姓哪有那么多佐料,又或者那么多茶具和闲心去玩花样,能吃,好吃,有用还饱肚子就是最实惠的。

与秦汉时期的各种尝试不同,大唐已经有了成熟的饮茶法,看到天幕放出后世的饮茶法觉得可以都试试,更骄傲的是茶圣是大唐的。

“茶圣!又是一位圣人!”贞观年间,李世民高兴地拊掌,“不知道这位大唐的茶圣是什么时期。”

“诗圣也是我大唐的,又多了一位茶圣,大唐不愧是人才济济。”长孙皇后开开心心说道。

长孙无忌喜气洋洋补充:“还有我们贞观群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后世也都很有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比发俸禄的时候还开心。

在民间,百姓也很开心。

“这茶叶的吃法原来这么多种都可以吃,我们自己也可以找找。”

许多住在山林附近的村民一边仔细看天幕里的茶叶树长什么样,一边商量着。

看起来就是长在山里的,这年头靠着山的百姓谁不进山,想吃肉进山打猎,想烧火进山砍柴。

原本就依赖山,在天幕讲过过度砍伐的危害后,京中的皇子公主们开始带头种树,下面的贵族和官员乡绅也有样学样,在被砍秃了的山里开始种树浇水。

百姓们开始有了意识,绕过太小的树苗,就跟捕猎略过怀孕的母兽一样。

总得给后人留着点,别一下子吃得山穷水尽。

有了茶叶的多种吃法,百姓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可以跟着动物去觅食,可以简化那些看起来高级的不能承受的食物。贵族的茶吃不起,山里的野茶还是可以找找的。

.

“茶圣!又是一位圣人!”

贞观年间,李世民高兴地拊掌,“不知道这位大唐的茶圣是什么时期。”

开元年间,正在与友人们一起喝茶论道的陆羽惊讶地抬头。

“茶茶圣?”

“你竟然是茶圣?就你这长相?”诗僧皎然语气戏谑地说道。

另一位友人李季兰轻轻白了皎然一眼:“你这和尚,怎么嘴巴这么毒。”

皎然哈哈一笑:“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了。”

陆羽磕磕巴巴说道:“没没事。”

他幼年时期因为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被父母抛弃,因为太过年幼,长大了也不记得父母是谁。

后来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捡到并收养,从小在寺庙养大,跟着僧人学字学佛经学煮茶,但是并没有出家之心,下山去了。

陆羽有些惆怅:“我还还……还以为后后人会……因为我丑丑丑角唱的好好好……记住我呢。”

开元年间,因为李隆基喜欢梨园,还亲自去梨园扮演过丑角,民间许多跟风者,陆羽也心生好奇,进入剧团去扮演过丑角。

他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但是为人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一直到上元年间,陆羽才闭门隐居作《茶经》,此时还在与友人聚会的他自然没想到,后世人会因为“茶”记住自己,还尊自己为“茶圣”。

“我我写书去了!”

陆羽越想越兴奋,干脆撇下友人,飞奔回家。

都成“茶圣”了,《茶经》还没写出来,别人问自己里面写了什么,说没写多丢人!

皎然摇摇头,也没在意。

李季兰托着腮,有些羡慕:“也不知道后世会不会有我们的名声。”

皎然戏谑一笑:“你这才女之名定然流传下来了,我大概只能留下‘谢灵运十世孙’。”

——李季兰,名冶,正是后世鼎鼎大名的大唐才女、女道士李冶,字季兰,在开元年间已然是名人才女,与多

位诗人有和诗。

在她在后世遗留的诗歌里,

就有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

描写自己在湖边卧病在床时陆羽前来探病的喜悦之情。

李季兰:“明明是谢安十二世孙,非要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可真是厚此薄彼。”

“没办法,我更喜欢谢灵运老祖宗。”皎然突然也叹息一声,看着天幕满怀期待,“我最近写了一本《诗式》,也不知传到后世没有。”

如果天幕能够回应就会告诉他,不但传到了后世,还被多位后人引用,并且评价颇高。

天幕听不到,所以还在继续讲述着茶马古道的故事。

【茶马古道就是当权者受到启发后,创造出来的特有的交换经济。】

【少数民族以游牧卫生,逐水草而居,多居住在高寒地区,为了增加热量喝奶酪、吃牛羊肉和性热的青稞,因为缺少蔬菜中膳食纤维的摄入,使他们容易消化不良和便结。】

【当少数民族发现了饮茶的好处,可以通过茶水帮助化解油腻帮助消化,对茶叶形成大幅度的依赖,历史上甚至有三次少数民族入侵是为了进入中原抢茶叶。】

【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主,产出各类茶叶,从唐朝开始,种植茶叶和饮茶就成为了中原民族的特色生活方式。】

“中原产茶,少数民族产马!”刘彻一拍大腿,受到了启发。

虽然他还是很想要打匈奴,也还是必须打匈奴,但打完之后完全可以用茶叶收服匈奴人归心。

瞧瞧天幕说得,“对茶叶形成依赖”,不靠和亲公主、不需要粮食钱财就可以让匈奴依附,还可以开发一种新的农作物,简直是一举多得!

“陛下,此事需要慎重……”汲黯谨慎地提醒,“天幕也说了少数民族入侵抢茶叶。”

刘彻一摆手:“大汉没有茶叶,匈奴就不抢了吗?”

汲黯闭嘴了。

他也是习惯性的劝诫,和谨慎的性格使然,觉得大汉刚经历了“马邑之谋”的失败,还是稳妥为主,现在,这位帝王是不会听的。

在刘彻看来,少数民族为了茶叶入侵中原,那都不是事,为了粮食难道不会入侵?中原难道为了防止入侵就干脆不种,那连粮食都不能种,都别活了。

“大汉也可以种茶,那茶叶是在云南吗?派人去种植!”看到天幕上那么多少数民族喜爱茶,刘彻心里火热,很想大喊:朕也可以做天可汗,周边的部族快到朕碗里来!

“陛下,冷静,先听完,我们连茶叶怎么种都不知道。”还是桑弘羊的劝诫让刘彻冷静了下来。

刘彻:“对,总得听听这茶叶到底怎么换马。”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开发西南夷,并且在云南推行郡县制,这个时期,滇藏川的对外贸易甚至远达印度半岛。】

【这个时期主要是民间,巴蜀人民和西南夷部族人民,通过商路,用马帮从内地把铁器、丝绸、瓷器输入云南,然后抵达缅甸、印度和阿富汗等邻国,同时将金银珠宝、玉石、香

料、象牙、犀牛角等外国物品输入内地,是一条连接了大汉与域外诸国的“西南丝绸之路()”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以赤岭作为换马之地,以甘松作岭作为互市之地。】

因为这个建交的特征,藏族现在依然把汉族同胞叫做“甲米”,意思是“产茶或贩茶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