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章 大汉后世谈(十五)(1 / 2)

加入书签

光球迅速闪烁,但终究保持了沉默。得益于所谓“人工智能”的伪装,并没有人能窥探出它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皇帝聪颖绝伦,心思敏达而又老辣,仅仅稍微用一点试探的手段,便从天幕手中套出了至为重要的暗示,那种炫示才智的得意,自然无以言喻。可惜光球闭口不言,拒绝为圣上做这个满足虚荣心的捧哏,于是他停了一停,干脆转向自己心爱的大将军,寻求捧场的赞扬:

“卫卿以为如何?”

尚未等卫将军抬头开口,他又停了一停,似乎若有所思:"……是了,这也不是朕一人便可以做主的事情。据儿,上前来仔细听着。"

皇太子懵懵懂懂膝行而前,神色之中却难掩茫然;至于仓促抬头的卫将军,那更是双眼瞪得溜圆,几近不敢置信——以圣上这乾纲独断意志坚如钢铁的性子,怎么说出什么“不是一人便可做出”的言论?又有什么无大不大的事情,需要尚未加冠的太子参议其中呢?

以卫青的谨慎,面对如此怪异的局势,自然是在绞尽脑汁,希图告退。只是他毕竟没有东方朔的急智,又不能学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就地昏厥,纵然额头冒出细汗,也一时不知所以。

却见太子俯首行礼,小心趋前恭敬请教,而皇帝已经平静开口:

"归根到底,这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你我父子的天下,这样的大事,本该是高皇帝做决断才是。只是列祖列宗都御龙宾天,也唯有我们两人越俎代庖了……据儿,如若将来大汉亡国,你是要选哪一种亡国的方式呢?

卫青:?!!!

——他妈的,我现在就地晕厥还来得及吗?

你们父子讨论这样禁忌恐怖不可告人的话题之前,能不能行行好先把外人赶走再说?!而且——而且,自上古以来,什么时候有皇帝和太子开诚布公讨论亡国这种大事的?陛下是被天幕刺激得不正常了么?

不过——不过也无怪乎天子一反常态,竟然会让太子发表意见了。这问题真正是牵涉宗庙社稷千秋万代,牵涉到老刘家根本的根本,即使皇帝再有担当,也真不能一人做此决断。说难听点,这江山总得是要传给太子的,纵然至尊独断专行,也不能坑自己亲儿子吧?

只是,这种近乎于赤·裸裸毫无遮掩的坦率还是太过于惊人了,震慑得太子目瞪口呆反应不能,以至于几乎忘了礼

数:

"……什么?"

“如你所闻,天幕已然垂示——亡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刘氏侥幸之至,或者还可以选一选亡国的方式。”皇帝很有耐心的教诲爱子:"所以据儿,你打算选什么?"

大概是受刺激过甚,刘据呆呆望着自己亲爹,一时间仍旧是茫然不知所措。太子毕竟是生于大汉盛世之时,耳濡目染都是皇皇天汉如日中天日月所临皆为汉土的无上荣光,以他区区十几岁的心智而言,纵使读过再多典籍经纶,也实在难以将“亡国”两个字与汉室联系起来——在皇太子心里,这光辉璀璨威慑万邦的帝国,坚固顽强得便应如泰山的地基,无论如何也不该有什么“尽头”!

不过,对太子刘据而言,除了公然听到这“大汉亡国论”的震撼之外,最为惊骇者大概还在于君父的态度了——亡国难道不是至为惨痛悲哀的事实么?身为高居北辰众星拱之的天子,怎么能如此平静的议论“亡国”这样的惨剧呢?

这种对比过于魔幻,以至于皇太子逾越常度,下意识四处张望,而后一眼看到了同样懵逼的卫将军。大概所受刺激之深,这两位舅甥都是感同身受。卫青为人谨慎,更是支撑不住,干脆一个头匍匐到了地上,语气都有点不成样子:

“陛下慎言,陛下慎言!”

说完这两句,他气短胸赛,堂堂天下无敌的名将,竟然挤不出下半句劝谏来。

此时殿中气氛已经诡异得近乎肃然,能保持平静从容者,除了手握全局的皇帝陛下以外,大概也唯有高悬头顶的天幕了。天子是胸有成竹,镇定自若,不过仰头一看,依旧微有诧异:

"上位倒是很平静,是早就料到了朕的表态么?"

【我没有预测的功能,只是根据已有数据判断而已。】光球淡淡道:【史书记载,陛下曾经公然对众臣宣言,称“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不但直接预言了大汉只有四十二年国运,而且连“代汉者”都已经考虑到了。所谓“代汉者当涂高”,至南北朝为止,数代王朝前赴后继,都试图证明自己才是真正“当涂高”,可以呼应谶语,取代大汉,上膺天命。如果以这样的言论做推断,那陛下无伦说出什么话来,其实都不奇怪。】

——是啊,连当众预言大汉只有四十二年气

数的这样暴论都能发表出来,而今不过只是对爱子心腹谈一谈亡国问题而已,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卫将军皇太子毕竟还是见得太少,需要学习一个。

天幕此语一出,不但皇帝愕然张口,言语不得,就是惶恐伏地的卫将军与皇太子,那也是瞠目结舌,反应不能,被如此暴论刺激得有点精神恍惚——不是,陛下,您怎么猛的吗?

果然打破一个刺激需要更强的刺激,被什么“六七之厄”、“再受命”、“代汉者当涂高”等等暴击大脑之后,所谓的亡国与否似乎不是那么禁忌的话题了。但还未等晕晕乎乎的几人理清思绪,光球又慢悠悠开了口:

【不过,陛下在谶语上的造诣还是很有一套的。大汉国运当然不止四十二年,但皇帝驾崩四十二年后却恰恰是王莽出世,所谓“代汉者”的六七之厄,倒也不全是虚妄。此外,陛下曾昌言,"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也算是豁达明悟之语……】

光球的声音渐渐低缓,终于消匿不闻,似乎又陷入了高冷的沉默之中。倒是光球下的凡人们面面相觑,彼此脸上都有难以描述的怪异神色——皇帝毕竟还处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时代,一时也体会不出史料中那接连遭逢剧变后萧索而又沉寂的心境,居然也被如此妙论震得头皮发麻。

如此彼此对视片刻,皇帝终于长长吐出一口气来,嘴唇似乎微微开闺,但终归没有什么声响。不过,跪伏在地的大将军耳聪目明,却隐约分辨出了那唇齿间含糊的呢喃低语:"妈的,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在光球闭嘴之后,殿中几位终于有闲暇整理心情收拾脸色,重归于君臣和乐融融的正常氛围。而皇帝稍稍调整表情,以平静的语气再次嘱托太子:

"方才朕所说,句句都是至为要紧的事实,据儿,你要仔仔细细的想好自己的选择。"

皇太子毕竟是太年幼了。迷惘片刻以后,只能喃喃低语:"臣实在不知——不知有什么选择,也实在不知该选什么……"

让未满十五的小孩参与这样生死攸关无大不大的议论,难道不是略显荒谬了吗?!皇帝微微一笑,却只是平静开口:

“若论实际,其实世事千变万化,那有什么固定的‘选项’可言?但是据儿你要牢牢记住,无伦选项如何变更,归根到底我等也只有两个选择而

已——所谓亡国避无可避,人力所能左右者,要么是亡于中原汉人的手上,要么是亡于域外异族的手上。而你我当政时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实际都是在为这两个选择添砖加瓦……"

他停了一停,语气渐转郑重:

“——譬如今日,朕命你随同旁听的这边疆之事,便是事涉将来,极为关键的抉择。

如果朝廷高抬贵手,将这些胆大妄为的军官轻轻放下,继续走这改制革新的道路,那么边军将领的雄心野望一旦激发,必将借助新政的便利大肆扩张疆域、增强国力,直至尾大不掉,势逼中枢为止;到了那个时候,必定是所谓地方做大、藩镇上位的局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