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6章 第 156 章(2 / 2)

加入书签

皇家用的东西自然是最好的,民间有钱的大户人家为了买宫里流出去的东西从来不介意花多少钱,要不是想着物以稀为贵,只怕满大街都是印着御用标记的物件儿。

以他们皇上的为人,他不是干不出这种事情。

老徐大人感慨的摇摇头,整理好手边的文书低声说道,“皇上让纯亲王跟着去福建,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皇上有皇上的考量,他既然允了,自然有他的道理。”曹玺不甚在意的回了一句,他不担心这个,只担心他的傻儿子在外面被人哄骗。

不是他对儿子没有信心,知子莫若父,那小子就没继承到他的本事。

在京城当侍卫还行,去南边和那些心眼贼多的商人打交道,他怕那小子一出面就被人家给卖了。

被卖了还帮着数钱,说的就是那傻小子。

也不知道皇上怎么想的,这种事情让户部的人来干就行,怎么偏偏挑了他的傻儿子跟着?

他儿子有多大本事他最清楚,让他按部就班的当侍卫然后外放还行,若是不外放,留在京城帮皇上和明史馆的老学究们打交道也不是不可以。

江南一带多世家大族,那小子自小跟着他在江南长大,别的不说,吟诗作画走人情关系学的都不错。

结果可好,这才在京城待几年,皇上竟然把他派去福建,还想让他插手海运的事情。

真是钱多的烧得慌。

曹玺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皇帝的神来之笔,但是他不能不管他儿子,只能在给皇帝写折子的时候提上两句,奈何皇帝就是不听。

难不成他儿子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本事?

徐旭龄听完笑笑,拿他自己的话堵了回去,“皇上有皇上的考量,他既然允了,自然有他的道理。”

从京城到江南,他和曹家那小子相处了一路,也算了解那小子的脾性。

要他来说,老曹就是操心的太多,这也担心那也担心,天天操心劳力才老的那么快,看看周边的同龄人,哪个有他显老?

他们曹家圣眷正浓,有皇上在背后给他们撑腰,小辈们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趁现在皇上还觉得他们有用,等过些年皇上身边有了新人,到时候就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后宫和前朝,其实都差不多,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干什么都得抓住时机。

曹玺瞥了他一眼,倒是不介意这人说他老态龙钟,“照你这么说,那小子还挺适合做佞臣。”

真该让其他人过来看看这人现在的样子,什么清正耿直,这分明是个比谁都明白的促狭鬼。

“我可没那么说。”徐旭龄乐呵呵应了一声,不再和老伙计闲聊,揉揉肩膀继续说正事。

他们绕路来江南不是为了让曹寅有机会回家探亲,而是和曹玺商量怎么让江南的富商巨贾主动去沿海的港口城池。

前些年的迁海令让福建、浙江一带损失惨重,不是说开了海禁就能立刻恢复如初。

百姓迁回原籍需要时间,当初朝廷强迫所有沿海的居民搬家,有些已经在另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人家不一定愿意迁回去。

家里老一辈没了,小一辈都是搬离原籍后出生的,人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这时候再让他们将千里迢迢的搬家,人家愿意才怪。

如此一来,让百姓迁回原籍就成了问题。

不管怎么说,迁回原籍总比让另一个地方的百姓迁过去容易,人都有落叶归根的家想法,只要地方官不拖后腿,很大一部分百姓都愿意搬回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这就要看地方官的本事了。

老徐大人很担心,他相信大部分地方官都会认真做事,但是其中难保会有几颗老鼠屎。

他们已经不是凭义气做事的年轻人,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他们很清楚官场是什么样。胳膊拗不过大腿,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

户部拨了近百万两银子来让地方安排百姓回原籍安居,这些银子能有十分之一到百姓手里都是经手的官员大发善心。

老徐大人见不得这种情况,他那么干脆的答应带上半大小子纯亲王一起到福建,为的就是从层层克扣里多抢些银子回来。

沿海一带的百姓内迁也不会跑太远,都在相邻的几个省份,只要百姓同意,其实回迁不算太麻烦。

毕竟没有人会大老远从福建搬家搬到大西北,需要忙活这事儿的只有相邻的几个省份。他们离开京城之前特意去户部要了账本,哪个府州县要拿出多少钱都在上面,谁都别想账本一个样拿出来又是一个样。

年轻人就要多跑跑,他带着那小王爷亲自去检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沿海其实没多大,他们慢慢走慢慢看,一年不够就两年,繁荣的港口不是一年两年能建成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那些家伙斗智斗勇。

哈,见过带着王爷去要账的吗?

马上就要见到啦!

作者有话要说:隆禧:emmm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