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八百五十六、小人中伤(2 / 2)

加入书签

而且这些贵族宣传,汉人在这里不能长久呆下去。

汉人只是呆一些时间,以后吐蕃还是贵族的天下。

通过贵族的宣传,还有这些贵族发布这些政策,也确实吓倒不少差巴。

针对贵族的宣传,赵平采取对方法子。

他就派出兵马,同样宣传,说现在吐蕃不是贵族天下,也不是喇嘛天下,而是文殊菩萨天下。

贵族确实厉害,但是有文殊菩萨厉害吗?

十万贵族大军,在文殊菩萨天兵天将面前,全部灰飞烟灭。

贵族寿命长吗,但是能够能够长过文殊菩萨吗?

听到汉人兵马宣传,一些胆子大的差巴决定租用监国府土地。

没有料到,当天晚上,这些差巴被果然被打断手脚。

而且打断手脚的差巴,也不知是谁打断的,他们身穿黑衣,蒙着脸。

监国府巡逻的兵马发现之后,立即派出兵马,不由分说,直接攻打这个差巴所在贵族。

这个贵族大叫冤枉,但是保安团给出理由非常简单,他们作为散官,没有保护好差巴。

很快,这个贵族土地家产被没收,兵马被解散,贵族本人手脚也同样被打断。

看到这个贵族落到这个下场,一些贵族被吓倒了,不敢对差巴出手。

但是另外一些贵族就不这么想了,毕竟赵平动了最要害地方。

他们派出杀手,直接把那些租用监国府土地差巴全家人杀死。

监国府大怒,立即派出兵马,把这些贵族山庄全部包围。

这次他们全力进攻,没有一丝保留。

男的的全部杀死,女的卖给青楼当伎女。

看到监国府的强烈报复,这些贵族终于害怕了。

他们以前可以杀差巴,没有料到自己也被杀。

如果是小报复倒也可以忍受,但是保安团报复远远超过他们想像,可以说是灭门。

吐蕃贵族纵然凶残,但是面对赵平恩威兼施,多路齐下,最终认清现实。

吐蕃不再是贵族的天下,也不是喇嘛教的天下,而是汉人的天下,确实是文殊菩萨的天下。

正当赵平统一吐蕃时候,谢方叔、徐清叟、陈大方、吴燧等纷纷出来,要求弹骇一个赵平的一个最大的靠山余玠。

“坐负险固、轻视朝廷”、“抗天子之令,吐不臣之语”!

坐拥胡将,图谋不轨!

独掌大权,却不知事君之礼,等等。

种种恶言厉语,从这些小人口中吐出。

谢方叔、徐清叟、陈大方、吴燧、余晦等口吐毒舌,舌生莲花,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理宗接过奏章,虽然没有当即回话,但是铁青脸色极为难看。

更何况这里还有利州都统制姚世安这个小人的奏章。

随着董宋臣一声“退朝”的尖锐声音,各个臣子纷纷退朝。

谢方叔、徐清叟、陈大方、吴燧等互相看了一眼,虽然官家没有发话,但是观其脸色,显然已经成功。

退朝之后,理宗依然没有走,他独自一人依然在沉思,一言不发。

回到后宫的福宁殿、勤政殿甚至进膳嘉明殿,理宗依然想着这个事情。

在福宁殿时,理宗让董宋臣拿来赵平的《战争说》,又反复看了看,最后长长叹了口气。

晚上就寝时,虽然有阎贵妃穿着最诱惑的衣服,摆弄最娇媚的运作,说出最动听的语言。

但是今晚理宗也失去了兴致,阎贵妃只好兴意阑珊睡觉了。

而理宗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不是文官投降就是武将造反的场面,在他闭上眼睛脑子进而总是反复交替出现。

其实这是整个大宋官家都是这种心态。

纵观整个大宋官家,对武将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感。

当初开国官家宋太祖就是通过“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天下,他们害怕别人也这么干。

特别是大宋战争不断,官家既需要武将拼死守卫边境,又担心武将们拥兵自重、酿成剧变。

尤其是巴蜀之地,最易让将帅“坐负险固、轻视朝廷”、“抗天子之令,吐不臣之语”。

理宗没有去想过,小人们知道如何精准打击余玠。

他功高威重、居蜀日久,皇上您不得不防啊!

在抗击胡人最关键的时刻,但凡一个稍有些才干和自信的官家,也不会听信小人之言。

但小人们知道,当今皇上不是这样的官家。

因为宋理宗赵昀并非皇子,出身寒微,只是上一个官家宋宁宗的远房堂侄。

宋宁宗无后,嘱人在宗室中寻找继承人,后定赵竑为太子。

但赵与莒被权臣史弥远看中,立为沂王。

这个其实与秦桧一样对大宋产生危害的权臣史弥远,从内心深处希望官家平庸,自己才能久掌权柄,何况太子赵竑一直叫嚷着登基后要干掉史弥远。

所以,宋宁宗一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沂王赵与莒为新帝,是为宋理宗。

当时史弥远安排赵与莒在宋宁宗灵柩前继位,却骗赵竑在外等候,等到百官朝拜新帝时,赵竑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他不肯朝拜,被人强行按下了头。

所以,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能当上官家的宋理宗,仓促即位后,内心很是惶惶不安。

一直等到史弥远死了,他内心仍然充满了不安全感,自个儿这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别人完全可以效仿啊。

虽然说胡人军队也让他充满不安全感,但那毕竟离得比较远是。

他最担心的,还是有人造反夺他皇位。

但是,赵平的《战争说》又在他内心深处种下另外一种恐惧,真的害怕胡人把包括自己内外赵氏皇族全部杀掉。

因此这几日他无精打采,总是有些走神。

见到官家几天没有反应,十日之后垂拱殿上朝,谢方叔、徐清叟、陈大方、吴燧等又先后奏疏。

说余玠如果没有图谋不轨之意,可以当面让他从成都回来问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