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章 第六十二章(2 / 2)

加入书签

“从东阳郡去往别的郡城的客船其实还是比较少的,说起来,若是贤侄愿意多费些银钱的话,与其坐快十天才会来往一趟的客船,倒不如去坐商船。

码头上来往的商船出现的频率倒是要更高一些,而且,也时常会有客人托关系乘坐商船去旁的地方,这些商船上的人本身也很乐意顺手赚点儿银钱,毕竟,这些都属于不用上交给主人家的收入,便可以顺其自然地流入他们自己的口袋之中了。

当然了,真要说起来,最符合贤侄口中要求的大概便是相距大约一千余里的衡池郡了,据说,那里气候宜人,就连国子监的大人们在告老还乡以后也会去那里养老定居呢。

我呢,好歹也在码头上做工了这么多年,与这来来往往的商船上面的管事多少也混了个眼熟,既然贤侄都已经开口了,那我自当尽心竭力,出面为贤侄担保,只是不知这船票大致需要多少张呢?”

王七口中的衡池郡,本就在周长宁的考虑范围之内,那里不属于任何一位王爷的封地,更加靠近南方临海一些,与东阳郡的气候差异也不至于过大,等到自家去了那里定居之后,也不至于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什么水土不服的反应。

此外,对于王七更加倾向于让他坐商船,脑海中细细一想,周长宁也就想明白了其中关窍所在,太平盛世中都免不了江面上会有水匪的存在,更何况是朝廷的心思压根儿不在这里的现如今呢?客船虽然条件更方便些,也能让人住得舒服,但是到底不比商船上面人多,甚至还有商户人家专门养起来的护卫在。

出门在外,一时的方便重要,还是自家人的身家性命更重要些,这个选择题的答案,连想都不用想,周长宁便可以下意识地做出决定了。

自然,王七能够给他推荐衡池郡,也让周长宁对此人更加放心了许多,心里大概盘算了一下,道:“小侄一家需要十一张船票,此外,因为祖父还未曾与族人提起过此事,不知王叔能否尽力帮忙周旋,届时商船上面若是有空位的话,可否允许族人们先上了船再补上船票呢?”

对此,王七也只能说一句“我尽力而为吧”,毕竟,他和商船上面的管事交情也相当有限,并不敢在周长宁面前打包票。

“那便提前先谢过王叔了,小侄一家人此前也少有坐船的时候,对这船票的价格也不甚了解,这些银票便先交予王叔,若是仍旧不够,怕是要劳烦王叔先行垫付,小侄定会随后补上的,也不会让王叔白忙活一场。”

周长宁说着,将手中的银票推了过去,家里要准备的许多东西虽然需要花费一点儿银两,但是相比起他一次性从齐钧那里得到的一千两银子来说,着实可以称做九牛一毛了,因此,他在从家中出来的时候,便带上了其中的一部分银票。

王七也并未推辞,接了过来,毕竟,一次性想要拿出十一张船票的银钱,对于他来说,也是会造成不小的财政压力的,当然了,他本人更满意的则是周长宁的最后一句话。

须知,王七难道是什么老好人吗?那当然不是了,如此费心费力,除了秉持着“多个朋友多条路子”的心态、想要交好周长宁之外,更多的自然还是因为其中有利可图了,周长宁能够如此上道,也算是省却了他再去想方设法明说暗示的功夫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