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章 第 24 章(1 / 2)

加入书签

北方和南方最大的差异之一在于干。

这种干只有真正处于异地的时候, 才会有极主观的感知:难怪北方种植水稻有困难,确实是很差水的地区,需要种耐干旱的品种。

贺君和童文乐两人一天三瓶水完全不够, 照样觉得很干。要知道三瓶水等于1.5升, 再加上吃饭时的汤汤水水, 完全能达到人体正常排出水量。

今天贺君不用出门,待在实验室里记录数据, 轻微叹气:“我像是一条脱水的美人鱼。”

高毅然正在拿镊子夹水稻种,听到这话笑到手抖,水稻种重新掉回培养皿。

“说实话,我觉得接下去要么我水中,要么我干裂在实验室。”贺君很想要一瓶喷雾, 给他脸上来两下。

全身上下都干。

高毅然也不太习惯这种干度,只是他来过北方, 又做好了心理准备, 所以觉得还行。

另外一个本地研究员听贺君说话, 顺势说起了南北差异:“我们这边是干。南方对我们北方人来说就太湿了。呼吸都是水汽。睡觉被子都潮的。我老师当初去南方, 一天到晚觉得他关节炎犯了。”

习惯了干的北方人很难习惯南方的湿, 习惯南方湿润的人很难习惯北方的干。

除了干度和湿度之类环境问题, 南北方还有更多的差异性。

“水稻种起来在北方和南方完全不一样。很多只种一季,单季产量比南方会高一些。我们这边昼夜温差大,北方水稻品质会比南方好一点。”

远离大海靠近内陆的地区昼夜温差大到有“围着火炉吃西瓜”这种话。这种温差会让粮食水果作物储存大量糖分。

研究人员这么说着:“高产的水稻想要高质有困难, 高质的水稻想要高产也有困难。两者兼容的, 难。我们省水稻也就是千禧年后产量高起来, 这两年才做到全国数一数二。”

细究起来, 南北的土质不一样, 会碰到的虫害病菌不一样, 需要的农药和肥料都不同。这么多差异折腾下来,最终产量如何真就要因地制宜。

再好的粮食也要看种植的各种环境。

各地为了能够高产高品质,在基因探究和杂交道路上越走越远,种植的水稻差异度也越来越大。

“你知道积温带么?温度高于10摄氏度,平均气温总和起来,就是划分积温带的依据。不同温度下水稻品种种植就有差异。”

说起这个,话题可唠的多了去。

这位研究员平日没什么机会讲这点基础的东西。周围人对水稻的了解度根本不会比他少。现在有拍综艺的人过来,顿时给了他发挥空间。

“哎呀,说起这个北方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注意的点,可真是多了去。研究所也会特意招收专门研究北方水稻的。”

话题一旦开启,根本刹不住车。实验室的话题更是能从一个无缝衔接到下一个,仿佛听书现场。

贺君完全没想到这研究员那么能说,说得他都替对方觉得口渴,又多喝了半瓶水。

半天下来,他不仅是脱水来到陆地的美人鱼,更是当场成了水桶。

当北方实验室里的内容被无线压缩,素材被精简之后,这一整段就见贺君吨吨吨,不停吨吨吨。水仿佛不要钱似的,喝得他都饱了。

伴随着贺君“吨吨吨”的,有饮水声,还有那位研究员叭叭不停的说话声。这些声音夹在在一起,显得极为可笑。

弹幕:“笑死,牛饮日常。”

“看出来队长真的很渴了。北方也太干了。”

“南北差异真的太大,随便发一个贴都能讨论个八百楼,当场翻三页。这种种粮食确实是换个地方,适宜种植的物种天差地别。”

“别说了,南方北方人住一个宿舍,北方人先被南方湿冷的魔法攻击冻死。”

“南北差异”就一个流量密码,从节目里讨论到节目外。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知识储量不是几个人可以完全掌握的。

每一个人学得越多,到后来就会发现自己仿佛是一根针,不过在慢慢穿到知识海绵中去罢了,而那些个天才大多也不过是微微刺破了海绵皮。

越是知道的多,越是会感觉到自己有多无知。当一个人自以为自己知道的足够多,不过说明人眼界到了局限地而已。

节目中的贺君就是这么觉得。

他在新一天出门,左手拿一瓶水,右手拿一个仪器,去下田测试稻叶含氮量。

r />

到现在这样的天然肥料依旧很吃香。

“现在科技化的施肥,就是我手里这种稻叶测氮仪。在叶子上夹一下。”贺君拿一个灰色手掌长的夹板器具在叶子上夹下,“登记上面的数值,当场就知道差不差肥料,要施肥多少。”

检测出来,后续能精准施肥,减少肥料使用量。

正说着,一台无人机在贺君头顶上兜悠了一圈。

贺君抬起头看向无人机,意识到估计是童文乐,私下找起了人。果不其然,在大约百米开外,童文乐在那儿愉快晃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