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四五章(1 / 2)

加入书签

【建文4年4月27日,放哨的都督朱荣来报,运粮者共5万人,平安领6万步骑兵护粮,粮已经运到离灵璧大营仅20里的地方。

嗯,这里有两个细节。

1、平安这路分兵仍有6W之多,守在灵璧里头的何福主力不会比他少。 (双方是何福进入灵璧以前分开的,而朱棣主力追着何福主力而去),即经过了多次惨烈的肉搏后,剩大约12万余的有生力量。

2、5万运粮者,若以此前9万民夫可运9万石粮至德州算,这群人起码携带了5万石粮(实际上距离比德州粮短得多)。】

郭英再次掐指一算: "不计算马匹,仍以士卒每月耗粮4斗5升计,12万士卒1个月需要消耗5.4万石粮。这是充足供应,总之省着点,这一批粮食可以帮助何福等人撑过一个月。"

耿炳文补充道: “小河与淝河战死数量列出来有近3万人。假定何福、平安追击燕军人数仅15万,燕王的极限兵力一直是15万左右,经过这段战损比接近的苦战,最后的人数也是相似的,这些粮也够燕军吃一个月。"

傅友德有不同意见:“何福、平安敢带着15万人追击15万的燕军?不可能的,最起码也是20万追15万,15万追10万这种人数差距。当然了,这些人也是最后能集结的,打完就没了,燕王耗死灵璧城内的何福,剩下的就是对付水军,但看前文………水军没怎么发挥啊。"

朱元璋阴沉: “倒叫咱看看那群水军是怎么打的,是船不够大、兵不够多还是根本就被吓没了胆。"

【最初派去的朱荣、刘江仅带着轻骑,自然不可能胜任阻击六万平安大部队的任务。朱棣打算趁其分兵,全军压上!

具体操作如下。

灵璧(何福大营)

——汴河——

1一万虎贲精兵守在灵璧门口拦截何福本部人马。↓朱棣大军↓【小树林藏汉王伏兵数万】

(平安护卫大军)

(护)运粮(护)

(平安护卫大军)

朱棣用骑兵散至平安左右夹击,先用箭矢反复攒射。当平安的阵型出现凌乱和空隙时,令步兵横贯其阵,把平安的护卫方阵切成两半。

如上图所示,中间的是战斗

力低下的运梁人员,又有整整五万人之巨,平安得用六万人把他们全部包裹在里面,其实挺吃力。

按全部是一个方形计算,每一面约1万5千人。

本来五军方阵的中军是一个预备队性质,可以随时补充支援左右前后军。如今这个方阵的中军是不具备战斗力的运粮者。】

傅友德叹道: “那些作战力不强的人不是木桩,他们会动,一动就容易冲垮本来训练有素的军士。"

耿炳文眉头紧锁: “若不把他们裹在其间,放在前后两翼,这群人只会更容易被吃掉。无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其实也未必。”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

大家惊讶地看着朱棣。

朱棣道: “这种打法,都是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的,其路线,也是肉眼可见的。远没有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换做四渡赤水的那位来,定能有更好的办法。"

老朱撇撇嘴: "这种假设没意义,他不可能像何福一样会和你隔着小河罚站15天。15天够他迂回你不知道多少回了。"

朱棣: "……"

扎心了,老爹。

【情况大致类似3个德军师的隆美尔感觉自己很OK,但让他再带着7个师的意大利军队,他会很崩溃。

运粮者直面了恐怖的燕军大军,一时间骚乱四起,纷纷逃跑。他们没有攻击力,逃跑却与五万溃兵的冲击不相上下。

平安的阵型彻底败坏。

朱棣趁乱斩首万余,又追击再杀死、招降万余人,完全吃下了这部分粮草。】

傅友德疑惑道: “为什么7个师的意大利军队还需要被特别强调?那个崩溃是带不动的意思吧?"

傅友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师自通了一个现代网络时髦用语。

朱元璋:“就是兵贵精而不贵多嘛,看来这意大利的军队是典型的弱旅。”

朱棣有点好奇: "不展开说说吗?与当初孙权领十万打张辽比,谁更令人印象深刻?"认为孙权是好汉的朱元璋: "……"

【何福其实已经冲出灵璧来救援了,而且来势汹

汹,负责阻击的虎贲君抵挡了一阵没抗住,往后(朱棣方向)撤退。

好在朱高煦这只预备队及时冲出来增援。而朱棣更在20里外杀穿了平安分部,正带着大军走外线,悄悄抵达何福背后。

灵壁大营

——汴河——

↓【朱棣】↓

何福援军

1虎贲军1汉王1

何福遭到腹背夹击,无法抵抗,遭遇大败。俘虏斩首不可计数,朱棣独马匹就又抢到了5000。

何福和平安的残军缩回了灵壁大营。】

朱棣精神大振: “我可是在20里的范围内,极限调动兵力,分割两部,逐个击破的!先前说那粟大将豫东战役时,在40里内令两军无法相合,我也做到了呀!我比他还少20里!"

朱元璋给他泼冷水:"人家打的是两个正规军,你呢,打的是夹杂了意大利运粮队的杂牌军。"老朱也是活学活用,这梗一下子就用上了。

【当晚,燕军囤积在灵璧外,看到朝廷军垒起石头堵死了大营门口。朱棣考考他的小R卡: “何福为什么这么做呀?”R卡们齐齐回答: “固守等待援军!”

朱棣: "不对,他们一定会悄悄凿墙壁,让那些建筑物变成危房,等到半夜时直接推倒这些砖石,用骑兵冲击劫掠我们大营,再趁乱逃跑,我们得防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